交流站:“大华语”概念与华语教学的反思

新加坡小一学生,目前在使用的华文课本。(档案照)
新加坡小一学生,目前在使用的华文课本。(档案照)

字体大小:

无论中外人士,一开始学习现代汉语时,都要牢记一个标准,那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但是,随着时空距离与社会的变迁,处在非普通话发源地的新加坡,我们对于标准华语规范化和接受华语异化的情况,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日前在新加坡华裔馆,主讲一场题为《“大华语”概念适应华文教学发展的需要》的演讲,为出席者陈述了语言发展的轨迹,令人深思。陆俭明曾在新加坡进行华语调研工作多年,对新加坡华语用词和语法有深入探讨,并且善于比较分析新加坡华语与中国普通话的不同点,著有《新加坡华语语法》一书。

他指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语言变异和语言规范这一对既矛盾而彼此又相辅相成的现象。语言的变异是绝对的,所以必须实施语言规范化工作,以确保交际顺畅。从规范语言到“打破规范出现变异”,再到“形成新的规范”,再到“打破规范出现新的变异”,这正是语言发展的轨迹。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符合现有语言规范的现象,可能恰巧是语言新的生长点之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动态的规范观”。

陆俭明的观点,无疑是向包括新加坡华语在内的语言传统规范观念,发起变革性的思考。过去,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学习华语必须向普通话的语法看齐,一切的语法规范化问题,必须以普通话规范为准。如今,随着汉语大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于面向全球开展的华文教学,更须持有这种“动态规范观”,这更符合华文教学的发展。“大华语”的观念就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提出来的。“大华语”概念的提出,适应了华文教学发展和华文走向世界的需要。

在这场吸引了诸多以华语教学为主的教育专业人士出席的公开讲座中,陆俭明阐述了“大华语”这个新概念。“大华语”是指“以普通话为基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可以有一定的弹性、有一定宽容度的全球华人的共同语”。当然,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华文教学,所教的华语、华文应当是规范的汉语、汉字,华文教师要努力以普通话为标准,同时允许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可以有一个偏离普通话标准的容忍度。这就是“取法乎上,宽容其中”,而这也正是我们对“大华语”概念的正确解读。

简而言之,华文教师自身应该尽量掌握标准华语,但是在接受非华语专业人士的华语时,应该有一个能够接受“异化”的弹性空间。

陆俭明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国际化和现代化冲击下,保留华人的共同文化特点,容许不同地域的华语存在些许差异,这比学习绝对标准的华语更形重要;全球性的“大华语”概念,便是基于这种共识而建构起来的。

在回答观众问题时,陆俭明认为,语言教研人士不具有“判断词汇能否存在的生杀大权”,而应该有“解释词汇来龙去脉的义务”。以讹传讹的现象不应该受到鼓励,但是词汇一旦形成被广泛使用的现象,我们也不应该阻止。在对待网络新词汇时,他采取的态度是既不接受也不排斥,因为随着时间演进,所有不被大众接受的新词汇,都会在极短时间内遭淘汰。

陆俭明深信,建立并确认“大华语”概念,对推进全球范围的华文教学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而这种新的思考,又将推进华文教学的发展。相信所有关注新加坡华文使用前景的国人,都会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