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光艺”拾零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读《联合早报·交流站》7月30日刊登读者许永顺撰写的文章《战后首部影片〈华侨血泪〉重映》,文章开头指出,“本土电影制片业萌芽于二战前,1927年南洋刘贝锦自制影片公司摄制默片《新客》,掀开新加坡影片制作的帷幕”,这让我想到源自本地的光艺制片公司。


我对“光艺”的了解,得从一名何姓女士说起。何女士是我住在德曼花园路组屋时所认识的一个老邻居,原先我只称呼她为许太太。何女士的丈夫许义雄今年因病去世,她过后跟我聊起自己身世时,我才知道她娘家姓何,是祖籍广东大埔的客家人。何女士的祖父名叫启源,跟创立光艺制片公司的何氏兄弟启荣启湘是叔伯弟兄。


客家人何曾奎出生于广东大埔崧里乡双坑村,年轻时南渡新加坡,开始经营当铺、钻石业和药材行。他的儿子何启荣、何启湘在1937年与张姓友人合资成立“新加坡光艺有限公司”,发行从上海进口的电影,在早期华语有声戏院之一的光华戏院上映。本地的电影院俗称“戏院”。二战日据时期,日军政府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也将本地戏院一律改名为“剧场”,比如把国泰戏院改成“共荣剧场”,将光华戏院改称“亚兴剧场”,以图宣传其“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蓝图。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