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超:仲裁不动摇中国大国定力

字体大小:

海牙国际仲裁法庭裁决结果并未超出人们的普遍预期。中国官方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均表达了不予接受、不予承认的立场;民间更是舆情鼎沸,激起了民众对于菲律宾及其背后支持的盟友美国和日本的怒火。加之中国海军本周正在南中国海举行的联合军演,让人更觉南中国海局势一触即发的严峻氛围。仲裁结果的出炉,到底是“废纸一张”,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继续施压的筹码,抑或是中国与南中国海周边其他声索国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的新起点,无不考验着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的定力。

仲裁结果不能仅为了给人看,还要着眼于解决问题。这种由菲律宾单方提起的仲裁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开启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小国试图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利益本无可厚非,但若是迎合了大国背后操纵的企图,将会使其他领土声索国竞相效仿。这对于本来拥有合理的历史性权利的中国感到强烈的不安,且这种因为海洋权益被蚕食、领土被通过所谓的法律手段进行“宰割”的滋味,会让人想起晚清以后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屈辱历史。在中国贫弱的时候无能为力,但在中国处于快速崛起的上升期,是无论如何不能发生的,否则就会在中国国内形成严重的政治危机。

从公开报道的信息看,仲裁庭的一些法官专业主义精神不足,有的与其公开发表的学术观点前后自相矛盾,加之没有中国作为当事一方的参加,就片面进行裁决,其结果完全满足菲律宾的诉求,最终变成了菲方的“予取予求”。这种仲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由于其违反常识(比如把太平岛仲裁为岩礁)、还违反《国际海洋法公约》(比如中国与菲律宾之前签有自愿协商解决争端的双边协议)的做法,只能在国际社会面前暴露仲裁背后一些国家强烈的政治动机,大大损害了海牙国际法院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形象。仲裁庭诸君“知法违法”,必然失去公信力,怎么能说服中国接受仲裁结论呢?

中国政府在1946年划定南中国海断续线之后,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包括菲律宾在内均给予默认。直到1970年代南中国海勘探出油气资源后,菲律宾、越南开始抢占中国南沙群岛的一些礁盘。在邓小平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下,由于中国的克制,南中国海地区保持了30多年的大致稳定。但2010年以来美国提出“重返亚洲”“亚太再平衡”“空海一体战”等新的战略概念后,美国开始从经济、军事、网络安全等问题上对于中国全面施压,以防范、牵制甚至遏制中国快速崛起的势头。

考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的理论基础,美国决策者倾向于青睐美国主流智库近年来提出的“联盟防御”策略(federated defense approach)。该策略致力于打造以美国为核心、以原军事盟友为支柱,包括更多友好国家及伙伴国家的多层次复杂网络,要在政治上(尤其是与别国有争端时)相互支持、经济上扩大贸易、军事上提高情报共享及演习训练的协调程度。

菲律宾作为美国传统的军事盟友,也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倚重的地缘政治盟友之一。故菲律宾才敢于2013年对中国就南中国海争端提出国际仲裁。若此次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中国海仲裁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美国“联盟防御”策略的推进,将会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对付中国的联盟网络。这种趋势未来将会对中国造成更为复杂的局面,不同的国家可对中国围绕领土争端提起国际仲裁,相同的国家也可从经济、贸易、金融、科技、人权、网络安全、领土争端等不同问题的角度,对中国提出绵密的挑战。有了美国撑腰,一些小国将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挑战中国,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突将可能把亚细安地区变成大国博弈的战场,将对亚细安国家的安全与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潜在威胁。

摈弃“非敌即友”的二元论思维

中国的快速崛起,不管中国对于和平发展的保证多么坚决,客观上会让南中国海周边一些与中国有海洋权益争端的小国感到不安。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强势舆论背景下,使得亚细安国家开始集体无意识地相信“经济上要依靠中国,但安全上要依靠美国”。这种论述其实有着很强的迷惑性,把中国描绘成了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动辄用武力威胁小国的“恶人”。

此次南中国海仲裁也提醒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中国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在带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应考虑将经济的力量逐步转化为提供区域安全公共物品的能力,带头与亚细安国家一起推进实施《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南中国海维护航行自由、打击海盗、灾难救助、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的公共物品。中国要让自己在国际体系中的有所作为,提供更大的正能量,使得“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赖美国”这种被操纵的话语,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中国所要做的不仅要为周边国家乃至全体各经济体带来更多的发展前景,更要在国际和地区安全治理中提供更多中国方案。摈弃简单的“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二元论思维,以及“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美国造成的”这种狭隘的受害者观念,才是中国基于非凡的大国定力,不断开创战略与发展空间的出路。

大国之间的竞争博弈,军事手段越来越成为战略威慑的象征和筹码,真正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却是军事之外的积极作为,比如用国际规则处理领土纠纷、保护知识产权、创造经济金融和商业机会、弥补法律漏洞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看清大国博弈的本质,有助于中国更加清醒地全面塑造自身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政府的声明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均表明中国不会因为此次仲裁严重偏向菲律宾,而意气用事地考虑退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不会因为受到菲律宾挑衅而诉诸武力解决争端。中国虽然不接受、不承认此次裁决,但在政府声明中依然坚定承诺,愿继续与直接有关当事国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法,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南中国海有关争议;愿同有关直接当事国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包括在相关海域进行共同开发,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维护南中国海和平稳定。中国尊重和支持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中国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愿与其他沿岸国和国际社会合作,维护南中国海国际航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这些掷地有声的承诺表明,南中国海仲裁不应也不会动摇中国作为全球化大国的战略定力。

作者是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