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年味儿淡了”背后的时代变迁与社会管理问题

字体大小:

春节这几天,给中国的亲友们拜年,常常听到一句话:“现在年味儿淡了”。禁放鞭炮、反向春运、旅游过年、电子红包......如今的一堆网络热词,似乎给这句话作了很好的注解。“年味儿”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淡了”的?这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和矛盾,而时代变迁下的社会管理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过年放鞭炮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声响、辞旧迎新,是很多中国人记忆中的年味儿。不过,城市禁放有更强的理由:烟花爆竹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还有火灾和人身安全事故风险。因此,严控烟花爆竹燃放,被视为现代化国际城市治理的体现。今年北京实施禁令以后,PM2.5同比降幅超过五成,除夕当天五环内“零伤情”“零火情”,效果明显。有市民也表示,过年不一定需要放鞭炮这种形式,应该回归根本,一家团聚就好。

过年最重要的是家人团聚,相信多数人都认同这个观点。但是到哪里聚,又成了新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年已不再意味着一定要返回故乡。把原本在家乡的亲人接到城市里过节,称为“反向春运”。更有人举家出游,来个时髦的“旅游过年”。这些新形式,可以解决“人在囧途”的春运交通困难,也能化解“到谁家过年”的夫妻矛盾,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有学者指出,现在农村凋敝,很多农二代已不像父辈那样,能通过回乡寻找精神上的慰藉,返乡过年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民众心目中具有浓厚的皈依感。

安静取代了热闹,进城取代了返乡,电子红包取代了信封......有人为时代的进步鼓掌叫好,也有人为传统的消失摇头叹息。习俗变迁的背后是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与现代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差异与矛盾无处不在,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集中地体现了出来。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主要指汉民族地区)都是一个农耕社会,过年的种种习俗与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紧密相关。放鞭炮、走亲戚,在家族庞大、联系紧密的农村,体现着热闹与兴旺,在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爆竹带来的却是污染和危险,七大姑八大姨也与年轻一代交集不多;而穿新衣、吃大鱼大肉这些习惯,虽有传统涵义,更多还是物资短缺的经济条件所致。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对一致,更容易维持共同的习俗,而在多元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过年”虽然仍是大众共同话题,但已有更多的个人自我选择。

时代变迁、移风易俗,社会管理者也面临更大的考验。就拿北京禁放鞭炮为例,有人怀念热闹的气氛,也有人渴望安静和安全,一套政策要让所有人满意很难;湖南近日更出现了“悬赏万元捉拿燃放鞭炮者”这样的笑话。还有如“过年打麻将赌资100元以上拘留”的规定,也在网上引发了争议。现代社会管理是项精细的工程,对当局来说,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怎样避免“一刀切”,杜绝“权力任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旧的习俗仍有活力,新的事物又不断涌现,政策的制定怎样平衡各方需求,宣导工作怎样合情合理,为政者需要深思。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