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白:移民的围城

字体大小:

前阵子,久未联系的老同学A君忽然找我,询问移民新加坡的事情。A君事业小有所成,妻子工作稳定,还有个可爱的女儿。我问他想要移民的原因,A君罗列了一些,包括空气污染和孩子教育等等,都是老生常谈。看我不置可否的态度,他又加上一条:不安全感。A君虽未具体说明,但我大致了解他的心理。

巧合的是,听说我回到中国一段时间,人在新加坡的朋友B君又来问我见闻如何。B君比我更早移民到新加坡,他之所以想回中国发展,是因为在职业上遇到了瓶颈,而中国工作机会多多。用B君的话说,不少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都“北上”打拼了,新移民更要抓住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里,借苏文纨之口说出一句名言:“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如今,在A君和B君的故事里,中国就仿佛是那座城堡,有人想进去,有人想逃离。

对于A君,我给他泼了一些冷水。像他们家这样的情况,移民新加坡并非易事。A君和大部分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还未到用钱就能搞定一切的地步。新加坡的移民政策近年收紧,他的太太又很可能要当家庭主妇,再加上外国人买房的额外印花税,还有国际学校不菲的学费,生活负担可想而知。这还没说文化习俗的差异和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问题。一笔账算下来,A君似乎是死了心,然后告诉我,他准备再去研究移民到新西兰的方法。

B君那边,我先是讲了一通在中国生活的便利:超市里的鲜活鱼虾、无处不在的扫码支付、下单后当日送达的快递。不过话锋一转,我又提醒他,新加坡太规矩也太稳定,待久了会失去一些“生存技能”。中国的人情世故、职场规则,都比国外复杂得多,更不用说各种防不胜防的坑蒙拐骗。还有网络长城,每天都要“翻墙”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B君表示,这些他早有准备。不过对于回国发展的前景是否真的光明,听得出他还是很犹疑。

跟两位友人交流过后,我心生一丝愧意。他们两人来咨询,无非是看中我新中两地的生活经验,以及所在媒体行业的信息优势。但实际上,我帮不了什么忙,反倒耍起乾坤大挪移:拿B君在国外打拼的艰辛来劝说A君,又拿A君在中国生活的见闻去说给B君。结果两人都有点退缩了。

或许我也不该自责,人近中年,有很多枷锁与负担,自然变得谨慎起来,不像年少时那般肆意,每一个重大的决定,背后都要承担同样巨大的风险甚至代价。何况移民也好,回国也好,本就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每个人的职业、性格、家庭条件都不一样,虽说“是金子在哪里都发光”,也要当心“橘生淮北则为枳”。当然,对于勇于改变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当年前辈华人下南洋时筚路蓝缕,不也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吗?

尽管AB两人的情况大相径庭,他们却不约而同地问起我对于时局的看法。A君的忧虑、B君的犹豫,皆关于此。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但未来仍能保持这样的势头吗?诸多红利消失、深层矛盾显现,政治风向难以把握,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再加上中美贸易战日趋激烈,用学者的话说已是“国运之争”,一切都充满未知,让人隐隐不安。

遗憾的是,我的智慧还不足以回答这样宏大的问题,也不敢替别人做人生的重大判断。不过,我还是对他们说了些“有用的废话”:要对未来怀着美好的希望,但也要做好最坏的准备。有空时多翻翻历史书,虽说世事变迁,但阳光底下并无新事;闲暇时多走走看看,与其相信自媒体的吹捧或唱衰,还不如眼见为实。

就在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A君再次联系我,询问移民新加坡的一些具体事宜。我笑他不死心,又好奇他为何不想去新西兰了。A君有些无奈地说:“那边出了新政策,(移民)也收紧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