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点 步京云 赵琬仪 teowy@sph.com.sg 台湾的政治光谱传统上分为蓝和绿,其中又有深浅程度的区别。自去年的太阳花学运之后,外界发现政治光谱新添了“天然绿”这个群体。台湾朋友说,那些反服贸的台湾学生就是“天然台独”(天然绿),他们从小就在“台湾是一个民主自由,多元文化的独立国家”的氛围中成长,他们无论是理性或感性都认为——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国家。 刚落幕的“习朱会”(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会见),习近平的讲话被广泛解读为是在向台湾“深绿”阵营喊话,强调以一个中国为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为民主进步党2016年可能重返执政先划清楚政治红线。 这对于只要维持和平的两岸现状,不接受“一个中国”政治定位的绿营到底有多少警示作用还有待观察。但是,对于一些还没有踏入社会,未接触国际现实的台湾年轻人,北京的相关言论只会是忠言逆耳。 只要分别在台湾和大陆生活一段时间,外来者不难发现,两地的年轻人,从气质到价值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不论外来文化如日本、美国、韩国的影响,台湾青年在相对受保护的环境中长大,特别是受到台湾宗教文化的熏陶,待人处事多了几分温和与谦卑,对非物质的信仰和理念更容易保持一种纯真的追求;大陆青年从小面对竞争激烈、资源紧张的现实,竞争的意识更敏锐些,对金钱是万能,“发展是硬道理”有根深蒂固的认同感。如果说回归快18年的香港,许多港人都做不到和大陆“同声同气”,那么要台湾年轻世代产生对大陆产生身份认同,挑战与困难不言而喻。 长年研究台湾问题的北京学者分析,过去大陆社会对推进两岸统一的路线图,多数停留在“先经后政”、“以经围政”的表面认识,但是在台湾岛内发生反两岸服贸运动、国民党在九合一地方选举惨败后,人们需要正视除了经济利益与政治体制以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更多条件,这包含了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能否契合、交往过程中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等多重因素。 对照习近平在“习朱会”的讲话,及他去年先后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的讲话,有几个概念反复地出现,如“心灵契合”(“习朱会”则改为“心灵沟通”)、“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表述说明了北京已经看到对台工作,除了把台湾纳入大陆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认同、心灵沟通也是工作重点。 大陆社会看待两岸的异同,一般会认为两岸政治体制差异,但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是互通的。事实上,无论是台湾或者香港,很多人会觉得在保存中华文化传统方面,港台保存得比大陆更完整,文化生活的氛围更浓厚。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需要进一步说明,两岸民众如何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国梦”和台湾社会追求的理想生活有哪些契合之处? 无论大陆是否乐见,台湾社会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西方一些评论对于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持观望态度,首先质疑的是中国把发展经济当作进步指标,并不是所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认同的;有些地方居民就是安于现状,不想因为追求物质进步而破坏好山好水,改变生活形态。 台湾朋友说,台湾已是小康社会,经历过“台湾钱淹脚目”(钱很好赚)的浮夸年代,这十多年经济发展减速,产业转型受阻,但台湾人更在意的是生活品质,环境保护,对乡土的情感,追求平凡生活中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而不一定是“国家强大”,或者“民族复兴”。 也许中国崛起进程中的一大挑战在于,无论是面对海峡彼岸或是区域内的邻国,中国大陆需要说服大家的是“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