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易锐民:重读韩愈《师说》有感

字体大小:

中国早点

港澳突搜

yikyms@gmail.com

香港昨日又发生学生自杀悲剧。一名曾向家人透露不爱读书的15岁中四学生,向母亲发出死亡短信后,凌晨从黄大仙竹园南邨商场高处坠下,经路人发现并报警,可惜送院不治。警方经调查后,相信男生是自寻短见,没有其他疑点。

笔者及家人相当重视这则新闻,除了这是最近短短三个月内发生的第四宗中学生自杀事件,还因为死者的背景,竟跟与笔者一起生活的干儿子十分相似,同样不爱读书,只爱运动,是田径健将,屡创佳绩。

除了中学生外,过去一年内,香港也先后发生至少11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当中七宗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

中大校长沈祖尧日前为此发表网志,直指今天的香港少年不是多愁善感,而是“饱尝愁滋味”。他说越来越不懂青少年问题,不明白青年为什么有诸多不满,为什么会上街抗争以至诉诸暴力,为什么患抑郁症的年轻人渐多?

香港家庭及事业发展服务训练总监司徒汉明则认为,近来多名大学生及中学生轻生,可能与学校的考试月份有关,有研究发现,在考试周期,部份学生情绪比较低落。

不过,笔者任职教师的友人指出,除个人问题外,轻生的学生都有相同特点,就是当遇上困难时,没法找到人倾诉,不但家人没法扮演“救命稻草”,师长也不可以,师生关系就只是“教与学”。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的香港年轻人,不要说已失去中国人传统的“尊师”美德,甚至连对老师的信任也没有了,与笔者30多年前的学习环境完全不同。

友人反映,香港教育的确存在问题。首先,教育学院内所重视的教育课程理论,全都来自西方,很少取材自国学;其次,香港的教育改革令老师疲于处理行政事务与开会,根本没时间直接面对个别学生。

例如,笔者中学时读过的唐代韩愈所写的《师说》,今天不但香港的中学生不读,连教院的课程也欠奉,这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离香港的师生很远很远。

文章开首: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是一位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虽说所传的道是儒家之道;所授之业泛指古代经、史;然而,最重要是解决学生碰到的人生困难。

老师本来就是这样一位集三项功能于一体的人,但今天的香港,把三项功能交给不同专业人士去做,结果,师生关系淡如水。

“最大问题是,香港的政治环境令学校愈来愈重视问责。年前流感高峰期,有学校宣布采取一系列措施,校长强调是经全体老师开会决定,其实校长不肯一人为决定负责,老师只好放弃学生跑去开会了。”老师朋友说。

行政会议成员李国章成为港大校委会主席后,激起港大学生及部分校友强烈反弹。正在北京出席政协会议的李国章接受《明报》专访时,点名批评港大校委会委员、前港大学生会会长冯敬恩的行为“失礼”。

冯敬恩立即在社交网站婉转反击,指出每次开校委会,都见到现年70岁的李国章还在喝可乐,用手指“了下了下”(触碰)杯中的冰块,喝得津津有味。

他形容“我们(示威的港大学生)很快就等到”,并指“时间或者不一定站在香港的那一边,不过肯定站在年轻人的一边”。

冯敬恩连李国章饮可乐的习惯都加以讽刺,反映他们的关系真是非常恶劣。或许冯敬恩还可以强调,李国章从未教过港大,他只不过是“前中文大学校长”,所以无须“给面子”。

这就是香港当代版的“师说”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