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中国抗疫物资撞上“质量门”

这一刻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每一片口罩,都将是中国制造的形象大使。图为河北一家生产中小学生口罩的企业。(新华社)
这一刻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每一片口罩,都将是中国制造的形象大使。图为河北一家生产中小学生口罩的企业。(新华社)

字体大小:

努力展开抗疫外交的中国最近撞上了“质量门”。

冠病疫情在全球暴发,各国对检测试剂盒、口罩、呼吸机等物资的需求直线上升,中国生产的抗疫物资在世界各地成为抢手货,不过,一些物资出海后,却被曝质量不过关。

西班牙媒体上周爆料,该国向一家中国公司采购的冠病检测试剂盒出了问题,检测结果准确率只有30%,远远达不到80%标准。

病毒在西班牙大规模扩散,当地急需进行检测,采取隔离、追踪病毒等措施,一旦测试结果不准确,后果不堪设想。而就在中国试剂盒陷入质量争议的前一天,西班牙政府刚刚宣布从中国订购价值4.75亿美元(6.77亿新元)的急救医疗物资,这让中国抗疫物资的质量问题更受瞩目。

除了西班牙,捷克、菲律宾等国也相继指中国生产的试剂盒存在可靠度问题,检测效果不佳。

陷入“质量门”的还有中国出口到荷兰的一批口罩。荷兰卫生部门上月28日称,该国收到的130万片中国制造的口罩质量不过关,当局已下令收回首批发放给医院的60万片口罩。荷兰媒体称,消息震惊当地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高度依赖高质量的防护物品,而这些口罩让他们暴露在高风险的环境中。

中国舆论认为,西方媒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存在偏见,有将问题政治化、往政治方向引导的倾向;也有中国网民不满地认为,中国对他国伸出援手,他国却反指中国产品质量不佳,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前天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相关问题时强调,中国真心诚意帮助别国,如果过程中出现个别问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及时予以合理解决,希望有关问题不被政治化解读。

从中国官方发布的消息看,他国对中国抗疫质量问题的质疑并非全部都站得住脚,例如一些检测试剂盒准确率不足,是因为使用不当所致;个别国家后来也对中国抗疫物资质量问题的不实指责道歉。

不过,这难以消除外界对中国制造的抗疫物资的疑虑。有不愿具名的欧盟官员对媒体直言,这些事情是对欧洲的一个“粗鲁警告”,“不应放弃质量控制,否则等于把宝贵的稀缺资源扔出窗外,进一步削弱我们的医疗体系并加剧病毒扩散。”

中国是全球医疗产品的主要生产国,疫情暴发后,中国的一些医疗产品工厂增加产量,也有其他行业的工厂转而生产口罩、消毒剂等防护用品,显著提升中国相关物资的产能。如今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其他国家疫情告急,中国生产的医疗防护物资转向国外销售,是可预见的民间贸易活动。

这些生产防疫物资的中国企业正一窝蜂申请出口,据《南华早报》报道,目前中国有超过100家公司取得了向欧洲出口检测试剂盒的资质,但仅有13家公司在中国有相关资质。

平心而论,很多防疫物资的出口属于商业行为,一些中国企业看到商机,开拓海外销售渠道,不排除有不法商家把赚钱放在道义之上。即便不是有心为之,少数防疫物资在质量上出现疏漏也在所难免,即便在美国,早前也发生检测试剂盒存在缺陷的问题,更何况中国工厂得在短时间内应付来自世界各地数量大、需求急且标准不一的订单。

不过,眼下全球正处于灾难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下,检测试剂盒的质量决定能否准确甄别受感染者,及时采取救治和隔离措施;防护口罩的质量也将决定能否保护前线医疗人员,这些都更加牵动人心。当前,中国正雄心勃勃地力推抗疫外交,在美国因国内疫情而自顾不暇、国际领导力缺位之际,中国正努力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向国际社会提供防疫物资,是中国抗疫外交的一项主要战略,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把好防疫出口产品的质量关,对中国总体形象来说可能不是加分,反而是减分。

即使从较低的商业层面看,生产防疫物资也是中国制造的一个切面。如果中国此次在满足全球防疫物资需求上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世界工厂”的质量实力,那么,这一刻运送到世界各地的每一片口罩、每一个检测试剂盒、每一台呼吸机,都将是中国制造的形象大使,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标志,将让中国商品一举清扫廉价、低端生产的外界刻板印象。是擦亮“中国制造”的招牌,提升大国的形象,还是反之?这个契机中国会怎么把握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