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点 海上海 顾功垒 gugl@sph.com.sg 上周日由新加坡飞回上海驻站,清晨在新加坡住家用手机应用程序(APP)呼叫德士,不到五分钟德士就在楼下车库等候。 这个操练多年的指尖动作,虽然从不曾奖励我们这些支持新生活应用软件的用户,还要照常支付额外的2.3新元电召德士费,却给人一种秩序井然的感觉。 回到上海,微信群友人正奔走相告一场德士奖励风暴。 从本周一凌晨零点起,嘀嘀打车与腾讯的微信支付合作,启动10亿元(人民币,下同,2.07亿新元)新奖励计划。用“嘀嘀打车”APP选择微信支付的乘客,每趟可优惠10元车资,每天限享受三次优惠。 这是嘀嘀打车继一周前降低奖励力度、每单从10元减为5元后再次上调奖励额度。上海媒体报道,对德士司机的奖励则是每单10元,每天最多10单。 优惠消息一出,周一下午,隶属于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马上发布公告,乘客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德士费,可马上折扣11元,比竞争对手多优惠1元,每天限两次,也会奖励德士司机。 坐一次德士就能享受10元折扣,这对平时使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的消费者来说是大好消息,开车族都抵挡不住这般诱惑。 女友H君自多年前成家为人母后,便在一连串网购浪潮中成为铁杆支付宝用户。这几天,一些短途行程她都改搭德士而不自己开车,算一算,3公里左右的14元德士起步车资,扣除10元优惠后只需付4元,比自驾耗费油钱和停车费来得便宜。 当然H君明白,等到营运商大佬们赚到了新客户源,可以用更大的用户群和产业链上的商家们谈判时,消费者其实是在帮忙运营商们“摇米”赚钱。 而对正在休产假的朱妈妈来说,德士奖励风暴似乎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 昨早,朱妈妈过了高峰时段如常用打车软件呼叫德士,并表示愿意给司机5元小费(APP内置的功能),眼看手机屏幕上显示周边有60辆德士穿行,却没有一辆空德士愿意接单载送她和宝宝去做体检。 在银行任职的朱妈妈说,用打车软件一来可省却电调德士的4元附加费,二来德士可以开到家门口,不用站在道路旁扬招。只是奖励风一吹,自己反倒搭不到德士,质疑奖励是否过了头,一时吸引太多人改搭德士。她庆幸这样的状况只是暂时。 2013年是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运营商明抢暗战的元年。今年春节前夕,微信的新春红包游戏仅一天就绑定了一亿张个人银行卡,此番德士奖励风暴掀起的新用户招揽战,无疑把指尖上的竞争推向新高峰。 网络运营商结合生活服务元素提供消费者多元的选择和营销新鲜感,今年依然会迸射出更多火花,梳理出符合网络竞合生态的淘汰机制。 可是若消费者习惯了以经济价值来衡量自己在商家营销战中的得失,不知这当中是否会流失一些用户本身握有的体验主动权。 派驻上海半年多,曾遭遇过早上高峰时段电召德士是零回应,上了德士却被逼一路要听司机大叔多台智能手机无间断播报各种打车软件发出的呼叫信息,少了车程中短暂的宁静或者是音乐电台的好歌放送。 如果德士车程一路吵杂,司机大叔不熟路带你游车河,交通堵塞把你困在车龙中,那么这种不愉快的体验是否已经超越创新支付平台所能补偿的折扣快感? 朱妈妈虽有支付宝账户,却因为担心安全系数而须耗费另一番功夫即时输入银行卡号、获取密码,才能尝到德士费折扣的甜头。懵懂的我又一次决定搁置披露银行卡信息的冲动,让这张德士甜品券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