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um

舞弊与不舞弊的难题

字体大小:

中国早点

顾功垒

gugl@sph.com.sg

几个媒体同行上周参加一家外企在中国某二线城市举办的活动,见识了中共高压反腐下的地方“新生态”。

据闻,这家外企的项目已在去年签约,但由于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正式的签约仪式推介项目,以此带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所以要求企业就该主题办一场项目展示会。

在中纪委高频打虎的大环境下,这类由企业买单筹办活动的做法,在地方上通常有“你懂的”做法,商家不加犹豫答应下来。

可是麻烦事来了,由于地方官员出席活动要符合一定的党纪条规,所以五星级酒店、带有商业性质的购物中心等一概进不了活动预选地名单。

后来政府另辟蹊径,选在地方国资委持有的物业里办活动,却又因为碰上地方“两会”(政协、人大)开会部分领导请不来。此外,归政府的物业还不能大门敞开邀请一些商业和网络媒体,最后整个活动规模压缩,也达不到对外推介与展示的目标。

企业精于计算成本投入和投资回报,尽管像上述这样的案例本身存在要不要办的纠结,但商家觉得既然答应办了,也可通过信息传播,加深政企对项目进度的了解,更好地沟通协调一些特殊政策,这些也可视作回报。

应当说,中纪委决心让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对于地方干部确实起到一定的“紧箍咒”作用,增强了官员自我审查合规的意识,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的不方便会不会间接增加企业的做事成本,助长官场“选择不作为”的负面情绪,可能有待商榷。

去年上半年,中国关闭不少公园里的高档餐馆、隐秘会所。一名在三线城市经商的中国商人称,反腐不停歇是好,可是官场没有公开的政务绩效激励机制,现在叫上官员朋友吃饭还得做“风控”布防,反而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据他说,有一回应朋友之邀,五六人到一家餐馆聚餐。席间有个官员对服务员态度有点不礼貌,后来听说服务员趁人不留意,拍下官员吃饭的照片放上网,官员就此被停职调查。

“吃个饭怕丢乌纱帽;打场(高尔夫)球怕被记过。”商人突发奇想,要是他去买个大宅,把它装修成私人厨房,专门用于招待一些政府和商界的朋友,然后用团购App(手机应用软件)请私厨上门烧菜或直接叫外卖;如此一来既帮助解决房地产库存,又能照顾到“互联网+”的外卖生意,更重要的是让官员朋友们比较安心地吃上顿饭,帮忙解释一下说得不明白的政策条例,貌似是一举多得的好“投资”。

商人一时的灵感也说明,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要严肃党员干部纪律、百分之百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还是有些难度。

今天打开旅游App,购买飞机票时不乏有公务员专用价格;为了让官员能进五星级酒店,有的地方政府已请国资企业盖五星级酒店以不评星的方式对外营业;还有的酒店按照中央制定的公务员公干住宿标准,为公务员量身定制“协议价”来增加住房率……五花八门的做法是否可取,就看你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做判断。

中央条例一般都由地方出台落实办法。党纪是划一的,人是灵活的,是框死还是放开在于一个平衡,如果把一些不可以变成行得通,节约下的时间、精力等诸多成本,可以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但是,“联络感情”与“公款消费腐败”之间要如何界别,还真是个不容易回答的是非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