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欣:指挥家的童心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已逝的美国20世纪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视恩师库塞维斯基(Serge Koussevitzky)如同父亲。伯氏当然也有“自己的”父亲山姆。但这位生父一向不赞成他走音乐之路。身为犹太籍移民,做父亲的害怕儿子成长后像遭人冷眼的乌克兰流浪音乐人,在鸡尾酒宴会厅里“玩”钢琴以致一生穷愁潦倒。幸好做母亲的强力支持儿子。如同画家塞尚的父亲,“伯父”最终也妥协了。

1943年11月14日,25岁的伯恩斯坦首次踏入美国的“音乐神殿”卡耐基音乐厅,首次以“正指挥”身份指挥纽约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取得极大的成功。伯恩斯坦回忆说,他的父亲满脸困惑站在音乐厅里——因为他不明白为何听众激动地对自己的儿子欢呼尖叫。若干年后,伯恩斯坦已誉满全球,有人当面问山姆当初为何阻止这位天才儿子从事音乐生涯,山姆四两拨千斤:“噢,我怎么知道那小子会成为今天的里奥纳·伯恩斯坦呢?”

伯恩斯坦的“崛起”绝对是冥冥中的安排。许多著名指挥家——如原为乐团大提琴手的托斯卡尼尼——都由于临时代替未能上场的“正角”而一举成名。但伯氏的“临时角色”特具传奇性。话说当晚他正蒙头大睡,电话铃声忽地响起。是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助理经理打来。十万火急:乐团次日音乐会的客卿指挥布鲁诺·华尔特因病未能上场,正指挥罗津斯基又为大雪所困,不及赶来顶替,故只能由他“接棒”。而该场音乐会特别重要——因为必须向全国收音机听众作现场广播。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