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斯长于斯,可以玩的方式很多,岛国一些角落不仅是“景点”。
在小贩中心吃饭,搭桌的两个妇人聊着旅游,一个说定了6月要出国玩,邀另一个同游,说得兴致勃勃。我心想,到那时疫情管制真的已经松绑?更多人或许和我一样不乐观,跨境旅行谁知道还要多久才能实现,大家忙着涌向国内各处,所谓在地旅游,先透透憋了好久的那口气。以往不觉得好玩的地方如今游人挤满,媒体上也有很多本地风土地志介绍,回头欣赏自己生活的土地。
生于斯长于斯,可以玩的方式很多,岛国一些角落不仅是“景点”。一年生日,给自己安排一次“成长之旅”,走一遍曾经住过的地方。算一算,出生至今住过八个地方,加上目前居所,共九处。身逢城市蓬勃发展重建的时代,地址改改改该不是特例吧。
在地旅游和出国旅行不一样。朋友传来一个图像,旧照片里的建筑,我小时候住那里。成长之旅时它还是旧日模样,屋前瞻仰,哪里吃饭哪里玩耍记得清楚,周围环境改变不大,隔几间屋子的小杂货店继续做生意,货品和以前当然很不同。现在搜网上“街景”,出现的是一座完全陌生的新房子。
再“旅”一次肯定心情观感不同。
《辋川集》可说是王维在地旅游的旅游文学。他写序道:“余别业在辋川山谷。”中年后在辋川营建一所山居,地方大,周围山林,供母亲静养。他常到附近好玩去处,选20个景点各写一首绝句,还约朋友附诗。孟城坳、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欹湖等等,光看景点名称就是一趟愉悦行旅。
绝句写景也写人,诗人的心情观感。 《孟城坳》:“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说新家是衰朽的旧房子。一点历史背景,辋川这处别业,原是武则天重臣宋之问的旧居。宋之问诗才学问了得,驰骋翰墨场,得宠于武后,可是后来因为政治被赐死。死后几十年,王维来到辋川,看到过去,回顾历史,“空悲昔人有”。凭吊古人当儿,他设想未来也会有后人站在同一处凭吊他。前人的有成了无,自己现在的有也将成空。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写文杏馆。文杏是珍贵杏种,汉朝修建上林苑,群臣纷纷献上奇花异草,其中就有文杏。比喻以文杏作梁木,香草结檐,说明文杏馆的高雅。馆处高处,云在屋梁间来去化成降雨。观感化为形象,以文字创造意境。不同地点,感觉不同,可以写得很不同。
如果还是不容易想象文杏馆的气氛,看看宋人郭忠恕的“临王维辋川图”。王维除了以文字写辋川,还画了壁画《辋川图》。就像今日的“城市速写”(Urban Sketching),画笔为我们留下地方的视觉记录。可惜原画已失,后人临摹的好多,赵孟頫、王蒙、商琦都画过。有些加上主观演绎,借题发挥,王维时代辋川景色到底什么样子,各说各话。郭忠恕所画,文杏馆在一处山丘上,馆前两座小亭,周围有矮篱笆。馆的前后种不少杏树。树下童子玩乐。还有一首《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说从南垞乘小船要到北垞,水上望着目的地,有人过着生活,都是遥远的陌生人。看图很有趣,南垞画了一临水宅院,背靠大山,前后参天大树,大堂有桌椅香炉,岸边有人赶牲畜。画的是岸边,看不到水的烟波渺渺,更没有北垞踪影。因为是换卷,从右到左看,左边去还有欹湖,一处临湖亭、栾家濑、金屑泉,才画了北垞。视觉上一路向左移动,北垞的房子前也只是一弯浅浅水湾,和诗中的南北方位,“隔浦”、“遥遥”的心理距离不同。
读《辋川集》看《辋川图》,就像读旅游文学或旅游速写,古人的在地旅游在妙笔下,生动精彩。
说回我的老家,有一次手帐创作分享会,我以旧家附近那个邻区作例子,把回忆形象起来,画一张简单地图,标示出记得的那些地方,有那家现在还在的杂货店,隔邻现在已停办的学校,曾经的名人住宅,看过病的药房,看街戏的地方,屋后独自玩耍拾橡子的小丘,读过的小学等等,慢慢地整个地方的样子清晰起来。哪一天把这些地方仔细写下来,记忆中肯定可以挖出故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