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仁余:吃的材料

不管巴刹或超级市场,问题还是是否自己做饭。(作者提供)
不管巴刹或超级市场,问题还是是否自己做饭。(作者提供)

字体大小:

过去年代,家里主厨的婆婆妈妈,提菜篮上巴刹时肯定也如此心里有数,这食材搭那配料,今天煮了明天可以换做什么不同菜式,材料很少浪费。

社区老化,家附近小巴刹顾客三三两两好多年了。食材选择不多,中午未到好些摊位已收档零落,来的人更少。再挨些日子,附近公寓完工,或许盼来天亮。我们家有需要多直奔超级市场,下楼对面座就有邻里超市,小小间,应急好用;做饭买食材宁可搭趟巴士,车程不太远,大型超市货品琳琅满目任选。

小巴刹楼上是小贩中心,原本设计是唇齿相依,后者如今登了“文化遗产”龙门,楼下的只好自己卧薪尝胆。上楼找吃,如果巴刹摊位做生意,习惯走走看看,常去的菜摊上买些番茄芋头,老年夫妻经营的花店买个花盆,新开香料摊要了包咖喱粉。

喜欢逛菜市场的基因不知来自哪里。没有被大人牵着上巴刹的记忆,再努力往脑子里挖,依稀有两个湿巴刹光影。稍大的那个巴刹,短短街道,两边有帆布顶起的帐篷,不记得有些什么摊位,模糊印象里有一卖潮州杂咸,另一个青草药摊位。杂咸摊矮桌摆开,一个个木盆金属盆,咸菜、菜脯、鱼饭、贡菜、银鱼、黑橄榄、腌制小蟹等等。腌制小蟹已绝迹,黑橄榄也少见,其他杂咸也已分散到不同商贩陈列架上。另一个印象说不上是巴刹,三几摊位挤在后巷,记得有一两家卖猪肉,大块生猪肉摊在桌板上,人头高的架子上一个个大铁钩也挂猪肉。大小巴刹,共同印象是地上湿漉漉的,露天街边那里,地上还坑坑洼洼。就记得这些,有时还想看看现在哪里有杂咸摊。

台湾作家洪爱珠写传统市场有一段,妈妈患病想吃炸春卷。炸春卷当然不能买现成,外面的买回家,春卷皮已软韧,只得到传统市场买来新鲜润饼皮(薄饼皮),家里自炒菜馅,油炸后立刻捧到母亲面前。走进市场,到了那家润饼店摊,他们家传生意近90年,“手掌着湿面团,在烘台上抹出一张丝白薄饼,再足尖点地似的飞甩几下,使其均厚。待由湿至干,徒手将之数百数千的揭起。饼极薄而透光。”向店摊的阿姨买了饼皮,阿姨虽手里忙着还是聊了几句,问起外婆和妈妈。“外婆走了,以为会陪我许久的妈妈,刻下也正在分秒转身。恍惚间他们松手,长长的百年的大街上,四顾仅余我一人。”她点滴记忆小时候外婆牵她上市场,后来她陪妈妈买菜。

出外旅行也喜欢走当地传统市场,走马看花,当然没有与摊贩间的互问家常。这么说吧,你只属于某个巴刹,你常去的或你们家常去的,知道哪一家菜比较贵肉比较好味,听说这一摊与那一摊吵架,看到这家的儿女继承父母的生意。

经常走偌大明亮的超级市场,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有首诗《加州一家超级市场》:夜晚的街上心里浮起诗人惠特曼的身影,又饿又倦,又想采购意象,走进璀璨超级市场。眼前热闹场面,一家一家人忙着购物,丈夫挤在走廊,妻子围在鳄梨前,婴儿搁在番茄堆里。听到惠特曼在问,谁杀了猪排,香蕉多少钱,你是我的天使吗?惠特曼是19世纪人,超市是超前概念,有趣的是金斯伯格想象自己陪他走进超市,思考着他与惠特曼会否同行,梦想着消失的过去。

世界又向前跨一大步,有了网购,超市也不一定须要上。有没有另一诗人看着手机,感觉金斯伯格坐在身旁,看自己搜阅超级市场网页上的蔬果肉类食材?

说巴刹、超级市场、网购食材,前提是自己做饭,而不是天天在外解决三餐或叫外卖。

疫情下选择少出门或居家隔离,又不想叫外卖,三餐在家,怎么办?洪爱珠写了《居家隔离式吃饭》,有用的参考。她说原来一星期上一次菜市场,疫中照旧如此,蔬菜类选那些耐储放的,番茄、南瓜、菇类、白菜、高丽菜、红白萝卜、洋葱等;鸡蛋存冰箱,肉买一些,冷藏起来;干粮的米、面粉、豆类也常备,快熟面当然也有,就算一周不出门,“能吃上起码的真实食物,不必凑合太多加工食品。”

不做菜,好些人因为怕麻烦。日本料理作家山口祐加写了一本书《自炊时代:我的自煮料理》,说如果计划周全,其实也没太麻烦,从一周做三餐饭开始,享受家煮的简易饭菜。她说如果心血来潮,网上学个食谱,张罗来一堆材料,煮一餐后肯定留下很多食材留在冰箱里,不知道怎么办。在她的企划里,每周只买八种当季食材,不同配搭设计出三道晚餐。需要三餐,就是要充分用完买来的食材,不浪费。

山口祐加的厨事企划,读来有趣,策划执行井井有条,非常日式。其实过去年代,家里主厨的婆婆妈妈,提菜篮上巴刹时肯定也如此心里有数,这食材搭那配料,今天煮了明天可以换做什么不同菜式,材料很少浪费。忘了旧时的智慧,我们或许更多相信新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