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嬿青:殖民美术展遐想

感谢国家公园局将翻新好的两栋百年洋房免费开放给公众,欣赏建筑回顾历史之余,也能参观里面的展览。(何家俊摄)
感谢国家公园局将翻新好的两栋百年洋房免费开放给公众,欣赏建筑回顾历史之余,也能参观里面的展览。(何家俊摄)

字体大小:

我们热爱读升官发财的书,不稀罕这样的民族地方志却被另一个民族惦记、想象,不懈冒险,最终找到并占为己有,这实在不仅仅是可惜可以概括的。

白色窗棂,窗外是一大片幽绿草坪,辗转间被雷雨打湿,雨越下越大,本应是惬意的夕阳午后,瞬间有了一种暴力的激情之美。像一个熟悉的小说场景……是《傲慢与偏见》里回不了家的伊丽莎白在相思树下躲雨,是包法利夫人迷失在现实和欲望之间,这里是英国庄园?还是法国田园?……再回首,后窗远处狂野的热带雨林又提醒着你南洋的迷醉!

噢,这里不是欧洲英伦,这里是亚洲新加坡,这里是植物园刚开辟的新的Gallop Extension,蜿蜒而来刚修复还原的两栋新加坡最古老的百年洋房,跨越一个世纪,如今以它迷人殖民地的优雅身姿重新在现代狮城深处,遗世孤独又悠然自得地守望过往开启未来。

感谢著名建筑师陈家毅和团队历经五年妙手回春地将整个地区还原得如此精细迷人,让人穿越时空感受1898年建筑的魅力,也感谢国家公园局如此慷慨地将翻新好的两栋百年洋房免费开放给公众,在欣赏建筑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参观里面同时推出的展览。

其中的殖民植物艺术展更是难得一见,令人大开眼界。说是艺术展,我们换一个思维理解,其实是当时南来的欧洲植物学家、博物学家为研究东南亚植物所做的系统植物资料库。大大厚重的读本,有的左页是详尽的介绍,右面有一张大大的画,下面配有注解;还有不少整个左版右版便是巨大的植物画。这是我见过最瑰丽的一种植物画,作画的人用最鲜艳的色彩,最细致笔触,放大原本的花草树木。那些身边随处可见的热带植物瞬时像长出灵魂的翅膀,如一个个鲜活的花仙子跃然纸上,在一个异族异乡科学家手中尽情展现出生命短暂永恒的美好。它们最初是份植物介绍说明书,因为画得那么具体、那么大,反而在今天看来成了一种奇特的流派艺术。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大费周章地写啊,画啊,为了什么?单单只是为了审美?自第一个殖民地建立之后,每个国家都争先恐后地以各种名义向外输出,带着各种物品和知识回国效力。在回溯18世纪殖民扩张的这段历史时,植物学家自然也是“帝国的代理人”之一。这些植物学家的初衷恰与帝国的需求不谋而合。一方面,他们以科学探险为名,实则寻求商业利益。他们远赴他乡主要是为了寻找奎宁等新药物、丝绸、胭脂虫,在当地找到标准药物的本地替代品。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机,他们对此心知肚明。另一方面,庞大的帝国正需要植物学家的知识,为殖民者实现从食物到药物、纺织品、燃料等多方面的自给自足。至于测绘当地河流水道等任务,也落到了这些人的肩上。“外来植物成为一种交换资本”——帝国殖民者与植物学家各取所需。

18世纪的西印度群岛,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来自宗主国的博物学家和医生们每天都能观察到不同于欧洲的植物,了解到与这些植物相关的丰富知识,他们的任务便是对这些植物进行采集、调查、引种、分类、命名以及提供医药试验,尽可能地把它们纳入欧洲既有的知识框架和政治秩序之中,增加并巩固帝国的财富和利益。在西印度群岛上,美洲印第安人、非洲奴隶,以及来自英、法、西班牙、荷兰等宗主国的殖民者在共同的时空中相遇,不同势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

16世纪初,英国花园大约有200种人工栽培植物,但是到了183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万8000种。搜罗、采集与命名植物的博物学助力了英国探测、标注与控制世界的进程。那些土生土长的植物被赋予带有英国“发现者”名字的称呼,由此被分类、编目、纳入到英帝国知识体系之中,服务殖民与侵略,成为构建殖民秩序的起点。

来自东方的花草、林木被源源不断地运往英国,既以东方情调点缀了帝国的花园,又以知识的对象进入到其植物志中。邱园这座闻名于世的皇家花园无异于谱写帝国植物志的中枢,在标本收集、辨识物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以看似客观的面目、科学的态度隐藏了欧洲霸权对于殖民地的掠夺和剥削关系。

发现吴哥窟的正是法国探险家,19世纪欧洲人已殖民东南亚多个地区,1819年法国人雷穆沙把中国人《四库全书》里明朝人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翻译出来,引来欧洲人很大关注,他们牺牲了不少探险家披荆斩棘地寻找,最后被一位研究昆虫的专家亨利穆奥找到,震惊欧洲。

撇开殖民掠夺不说,那个时代的欧洲人是知识的通才,他们是跨界的先锋,他们学生物、土木工程、商业、外国语言、艺术。吴哥和东南亚历史里都没有的历史700多年前被一个中国人记录,而我们热爱读升官发财的书,不稀罕这样的民族地方志却被另一个民族惦记、想象,不懈冒险,最终找到并占为己有,这实在不仅仅是可惜可以概括的。

走出殖民热带植物美术展的百年洋房,身后的草坪和远方的热带雨林隐约在一个多世纪里交缠不清,渐行渐远,转个弯,就是现代都市,我们世代在此的花园大都市。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