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几年友谊,催生三本散文集诞生。本地作家刘培芳、孙爱玲与张曦娜相约出书,也相约于5月8日(星期六)举办新书发布会,与读者一起闲话家常,感受生活即文学的道理。
刘培芳、孙爱玲、张曦娜是多年好友,一次聚会张曦娜提议何不一起出书纪念友谊?三人遂决定各交出一本散文集。
展现个别作家文字风采
散文这一文体最贴近作家的个性与气质,刘培芳的《失去的啄木鸟》、孙爱玲的《彳亍歌行》与张曦娜《如是我纪》分别展现她们个别文字风采,同时也展现三人共通的写作默契。
她们为文章分的辑子可说心有灵犀,生活杂感、文学评议、异国游记这三大类型都出现在三本书中。刘培芳说,孙爱玲最早分好辑子,一看,感觉真与自己的构想很像,果然写作人都有共通的情怀。
三人最初通过文字结缘。1980年代刘培芳与张曦娜是报社同事,不过要到1987年刘培芳转入副刊组,两人才有更密切来往。当时文艺活动很兴盛,三人经常一起参与活动。林燕妮、於梨华等作家来新加坡时,她们都会在活动上碰面,有时也同台谈论课题。她们还加入了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一起到台湾参加文学活动。
见面时三人一般会谈些什么?刘培芳笑说:“哪有人天天谈文学,谈打扮比较多……当然也交流对不同作家的看法,总之女人就是女人,无所不谈。”
来临新书发布会,三位也将分享她们对彼此作品的想法。
孙爱玲:书如人
孙爱玲受访时说:“我觉得曦娜的读书量很广,很多书是她介绍了我才去看的。我觉得她很了不起,她的思路很清晰。培芳比较温柔,她的文如其人,如溪水慢慢流。”
至于自己,孙爱玲希望读者可以借这本散文集认识她。
《彳亍歌行》收录2004至2012年的专栏文字,孙爱玲常觉得书就像人,一切都有缘分,这次因缘际会出版了,就好像是重新认识一个人的机会。
刘培芳:以前写作空间较大
刘培芳《失去的啄木鸟》收录文章的跨度更大,1990年代以降约25年。
她说,“思辨空间”一辑收录了很多文化评论的文字,如今重看意外当时自己“很敢讲话”,如今反思,感觉过去的写作空间反倒更大。
那些社会的观察,生活即政治,为什么要刻意避开?
刘培芳这次还参与设计了书本封面,那特殊的纹样,其实是她家楼下一棵巴西铁树,俗称豹木。封面中的那只小巧的啄木鸟更是出自刘培芳之手。
张曦娜重新梳理专栏文稿
张曦娜《如是我纪》收录专栏文字,经整理和部分重写,希望给读者看到更清晰的面貌。
张曦娜自嘲写专栏时比较急就章,有东西想写就写,从来没有计划。经常走笔会走向别的结果,“一篇文章会写成什么样子,开头跟收尾,很可能跟原初所设想的不一样。”因此成书时就要更精心编排。
一个例子是,张曦娜写专栏有时会重访一些课题,比如关于萧红的几篇文章,在书中结集起来,可以看到每篇都是借不同资料,采取新的角度完成,编整后便有了整体感。
这三本书均由城市书房出版、销售。5月8日的发布会现场因防疫规定入场人数有限,读者须上网报名。发布会也将同时在城市书房面簿页面直播。
刘培芳、孙爱玲、张曦娜新书发布会
日期:5月8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国家图书馆大厦 5楼Possibility Room、Imagination Room
入场有限,请上网报名:https://bit.ly/3dMqF0y
询问电话:69011583
(城市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