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翔宇 报道 hsiangyu@sph.com.sg 从一块怀表、一顶草帽如何介绍先辈的生活;历史人物又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来诠释?这些教学技巧掌握得好,能让历史在孩童眼中“活起来”。 来自九所幼儿园的18名华文语幼儿教师昨天当起“学生”,参加由国家文物局和幼儿培育署合办的工作坊,学习以创意、生动的方式,以母语向幼童讲述本地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项为期两天的母语教师工作坊是“新加坡小宝藏”计划下的新试验项目。共有27所幼儿园约50名母语教师报名参与。 新加坡小宝藏计划去年起试行,目标是在2018年前扩展到440所幼儿园。计划通过幼儿教师培训、参观博物馆和提供辅助教材等方式,协助教师培养幼童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喜爱。教师培训过去都以英语进行。 文物局教育推广与社区外展助理司长陈爱云说,推出母语版的教师培训,主要是参考业界的反馈。“不少母语教师反映,本地语言环境以英语为主导,要让孩童对母语产生兴趣,本来就存在一定挑战。他们平时较少有机会将文化和历史等知识融于母语教学,即使有相关的培训,也主要以英语进行,必须将教材加以翻译和调整才能应用。” 陈爱云说,为设计这项母语教师工作坊,该局与资深学前教育工作者及母语专家、视觉艺术家及剧场工作者等合作,向教师介绍如何在课堂上及通过带孩童走访博物馆时,采用角色扮演、寻宝游戏和讲故事等方式,引起孩童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快乐地学习母语。 以在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举办的华文教师工作坊为例,指导员展示如何通过扮演早年购置晚晴园的先驱人物张永福,介绍当年到本地宣传革命的孙中山。教师还会走访马来文化馆和印族文化馆,学习如何介绍各种族的文化历史。 另外,参与计划的幼儿园都能获得一套“教学八宝箱”,让母语教师能利用里头的草帽、怀表或印章等道具,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郑锦珠在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位于勿洛凤山的Sparkletots学前中心,担任华文幼儿教师。她说,她完成了工作坊后,在向孩童介绍文化遗产时,将更得心应手。“带学生到博物馆去观看旧照片和参与活动,不但能加深印象,也能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