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十字会的邀请下,共和工院到日本大地震和海啸灾区捕捉灾民劫后余生、重建家园的故事,希望通过摄影展启发更多人对海外受灾人士伸出援手。
许翔宇 陈秋如 报道
hsiangyu@sph.com.sg
tanqiuru@sph.com.sg
日本东部五年前遭受九级强震和大海啸冲击,巨浪将宝贵生命和财产席卷而去,生还者必须重拾生计且勇敢活下去。共和理工学院学生去年年中在新加坡红十字会的邀请下到灾区,通过拍摄照片和纪录片,将灾民劫后余生、重建家园的感人故事记录下来。
今年是新日建交50周年,为了纪念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五周年,红十字会和共和工院举办摄影展,希望通过学生的镜头捕捉的画面向生还者致敬,也凸显新加坡民众的赈灾善款,对协助当地灾后重建项目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个以“生命的坚韧”(The Strength of the Human Spirit)为主题的巡回摄影展,第一站在ION乌节购物商场,前天由外交部长维文医生主持推介仪式。
维文致词时表扬红十字会当年在灾难发生后迅速发动募捐以救济灾民。新加坡民众对日本灾民的捐款逾3500万元,也是历来新加坡红十字会为单个受灾国所筹募的捐款中数额最高的一次。
共和工院通讯与管理系大众传播课程的九名学生和两名讲师,去年6月到日本福岛县(Fukushima)、宫城县(Miyagi)和岩手县(Iwate)进行10天的拍摄和采访。他们走访多项以本地捐款资助的重建项目,包括多用途中心、护理中心、幼儿园和防灾交流中心等。
生还者:悲伤不露于言表
项目组长吴榕伟(22岁)说,他们实地领略了本地捐款对当地人生活所发挥的实际帮助。“不少公共设施被海啸摧毁,重建后的多用途中心等设施,成了当地民众聚集交流、彼此扶持的重要场所。”
贯穿每个生还者故事的是一股乐观坚韧,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吴榕伟指出,悲伤不露于言表,似乎是日本民众的特点。“有好几次,受访人面带微笑、侃侃而谈,但讲述的是房子或工厂被巨浪卷走或家人罹难的故事。因为语言障碍及时间限制,尽管现场有人同步翻译,我们往往只了解故事轮廓。回新后对访谈录像较完整地进行翻译和转录,才深刻体会故事背后的心酸。”
从初步考察、正式拍摄到后期制作,摄制队共花了九个月。受访学生都认为,参与此项目让他们学以致用、累积实际工作经验。
艾兹米(Azmi Athni,20岁)说:“我体会到拍摄手法得随着工作性质而调整。我之前时常拍演唱会照片,比较关注构图唯美。在日本拍摄时,经讲师指点,我才明白,处理这样的题材,受访人的故事才是重点,照片要能反映人物及故事主题。”
新加坡红十字会秘书长班杰明·威廉(Benjamin William)说:“学生拍摄的纪录片和照片将让本地捐款者明白,他们的捐款无论多寡,都能实际改善灾民的生活。希望通过生还者的故事启发更多人对海外受灾人士伸出援手。”
展览将在ION举办至星期天(6日),过后陆续到怡丰城(Vivo City)、裕廊东的西城(Westgate)和波那维斯达的星悦汇(The Star Vista)展出至4月3日。
公众可到新加坡红十字会YouTube网页观看共和工院学生拍摄的纪录片。照片集《生命的坚韧》在新加坡红十字会(15 Penang Lane Singapore 248486)出售,每本售价25元,售书所得将资助红十字会本地的援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