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都知道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却有多少人知道其中最忌讳的是什么?台湾著名阅读推手,也是新加坡阅读理解与写作培训师的林美琴指出,共读不是陪读,而是跟孩子一起读,家长不要把自己当成老师,而应引领孩子从“学会阅读”到“从阅读中学习”。 林弘谕/报道 现在流行亲子阅读,年轻父母都知晓这个亲子互动的重要性,却有多少人知道其中最忌讳的是什么? 阅读原本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最后却演变成“老师教学生”的情景,父母变成了老师,孩子仍然摆脱不了在学校上课时所承受的学习压力。 台湾著名阅读推手,也是新加坡阅读理解与写作培训师的林美琴受邀来新出席讲座,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推动亲子“共读”,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从简单绘本开始,即便像新加坡家长,也不必担心因为华文程度不好,无法跟孩子解释故事的内容。 她说:“共读不是陪读,而是跟孩子一起读,从小养成阅读兴趣与习惯,孩子又可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共读了几年后,到了中学后,孩子就已养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日本也在推动与孩子共读的计划,每天20分钟,这正好是完成阅读一个绘本的时间,细水长流,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时间到了,孩子自然想起要跟父母一起阅读。 林美琴指出,家长不要把自己当成老师,用 20分钟倾力教导孩子,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已经很累了,回家还要上父母的阅读课,那简直兴味索然。 阅读应当是愉快的经验,让孩子联想到跟父母相处时的温暖和甜蜜的记忆。 不需要想在那20分钟教孩子什么东西,因此也不存在父母是否具有足够华文能力来指导孩子的问题。 她说:“家长太急着将阅读功利化,或是把它能力化,反而在那20分钟后,搞坏了孩子阅读的胃口。” 这好比贷款,前面本金付得多,后面的利息就付得少。多花时间陪伴阅读,顺利养成习惯,之后家长抽离的时间将更快。 父母和家长应秉持着“阅读是一切学习力的基础”的理念,引领孩子从“学会阅读”到“从阅读中学习”,让他们沉浸在阅读与学习的乐趣中,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以达到全面发展。 家长的观念和学校的策略都须改变 现在,关键在于怎样让家长看到广泛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是一辈子的事,从小把孩子带入阅读世界,在课文之外,找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家长的观念和学校的策略都必须改变,这是关键。在学校里,老师通过图画大书教导小一的学生,说故事。林美琴说:“家长和老师应避免将图画大书的教导,变成语文的操练,应让孩子自在自如地表达,享受故事里的情境。” 现在新加坡的小六会考,都跟着世界趋势走,题目看起来似乎简单,但其实底蕴很深,连老师也觉得困难。例如要求学生分析对一篇文章的观点,强调自由表达的能力。学生如果缺乏广泛阅读作为基础,华文无法应用自如,如何分析文章?更遑论提出什么观点。 一方面考试越来越难,另一方面课本内容和对于老师的教学法却要求简单化,这样只有让学生学习华文更为辛苦。 本地家长华文程度不好,如何营造孩子喜欢阅读的环境?林美琴说,这必须看父母如何看待孩子学习华文的意义。她提醒家长,不要将睡前阅读当成一个“预课”,那将增加父母的心理负担,这应是一件轻松惬意的事。 跟孩子一起探索书中的世界,一起期待,动机的养成,比教导什么更具意义。从家长有目的的共读,变成孩子有意义的学习。不要想说今天阅读后,孩子有什么能力的提升,而是让他通过探索,找到阅读对他的意义,自会体会阅读的价值,才有丰富阅读的探索,进而有可能促成各种阅读行动,让阅读变成终生的素养。 她说:“孩子在阅读前,如果不是先看到书,而是父母一双期待的眼神,好像要求孩子必须从书中学习到东西,才能考好成绩,进入好的学校,孩子怎么会喜欢阅读呢?” 须检讨把学习华文作为考试工具 林美琴多年来多次受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和读书会等邀请,来新授课与培训,跟本地小学老师接触后,发现很多老师在小一小二已开始为学生小六会考作准备,学习华文已然成为考试的工具,她认为这必须有所检讨。 她观察到新加坡这几年很有心在推动华文学习,推广双语,多讲,有策略性地微调,跟着全世界的阅读趋势走。 她说,世界趋势推动“乐学活用”,学生的口语表达变强了,生活的应用变多了,但是在阅读的底蕴上,新加坡较注重实际效用的考量,即强调学生讲华语,应用华文,因此课本内容浅化后,华文底蕴逐渐被抽离,让人感觉华文程度不断下降。 她说:“课本是语文的基础,仍着重在奠定认字、句型等语文基本功,课本只是学习语文,老师也应让学生在课外广泛地阅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方面的教育,课本不再是惟一的工具,运用课本的基础,即‘课外阅读课内化’,把课外阅读融入课程中,老师跟着学生说书,认识各种文本等,这是新加坡比较弱的一环。所谓乐学活用,即是这个道理。” 如果新加坡只限制在课本内容的编排,而忽略融入课外内容,那么学生的水平将更难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