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竞争汰弱留强,能够屹立不倒超过半世纪的老餐馆实在不容易。联合早报记者采访四家本地老字号餐饮业者,发现传承数十年的好味道因为有家族成员之间的牵绊,有老顾客的人情味,使传统美食不会老去。

经过半世纪淬炼,仍然屹立不倒的本地餐馆为数不少,其中包括肥仔荣酒家、潮州发记酒楼、瑞记(家嫂)鱼头米粉、咏春园、红星酒家、龙凤大饭店、Colbar、茗珍奋记等。

面对市场竞争,星级餐馆、海内外连锁餐馆入驻,老餐馆经营挑战真不少。年初,开创了99年的粤菜馆梅林酒家因租金上涨,人手不足,后继无人而宣布结业。

联合早报记者走访本地四家经营超过半世纪的老餐馆,看这些默默耕耘的老餐馆第三代掌舵人如何捉紧食客味蕾,让没有分行,只此一家的老餐馆经得起岁月考验,代代相传。

六孩子团结守护65年的福州鱼丸

美芝路一带苏丹门(Sultan Gate)有一家经营了65年的“萧钟华餐室”,专售福州传统美食。到过该餐馆的食客,都应该尝过1954年售卖至今的福州鱼丸面。一盘福州干拌面配料丰富,除了有叉烧、水饺,还有手工自制的福州鱼丸、肉燕及鱼饺。

福州鱼丸的特色是鱼丸包着猪肉馅,大小像个乒乓球。鱼丸在上汤滚熟时自然膨胀起来,色泽雪白。软嫩的鱼丸一咬开,肉馅就会滑入口中。

手工福州鱼丸外层软嫩,吃时充满嚼劲,肉馅载满肉汁。(林泽锐摄)
手工福州鱼丸外层软嫩,吃时充满嚼劲,肉馅载满肉汁。(林泽锐摄)

从前,萧钟华餐室每天现做现卖福州鱼丸,现在则是每两天做一次。餐馆负责人萧玉玲(60岁)说:“以前常有人特地来买鱼丸回去煮汤拌面、拌饭,那时的家庭比较大,一买就是几百个、整百元,逢年过节大家会来买福州鱼丸自用或送礼。”现在国人家庭越来越小,大家生活日趋忙碌,下厨的人越来越少,鱼丸需求量也大大减少。

传统福州鱼丸是用鱼浆手工打制的丸子,一般是用鳗鱼、鲨鱼或淡水鱼。将这些鱼肉剁成茸状后,加番薯粉搅拌均匀,再包上猪肉馅即成。为了使鱼丸变得爽口,创办人萧能钟(萧玉玲的父亲)当年选用了肉质绵密的鳗鱼和有弹性的大红鱼,又掺入西刀鱼和石斑鱼。此外,他又以太白粉取代番薯粉,把鱼丸变得更为洁白。

萧玉玲说:“福州鱼丸采用鳗鱼、西刀鱼、番薯鱼混合打制,市场若有红鱼,就会加入红鱼。打好的福州鱼丸,还得将肉馅填入。”福州鱼丸外层软嫩,吃时充满嚼劲,肉馅载满肉汁,咬下去口感分外香软,不过分咸腻。

 

萧玉玲10岁起便在父亲身边学做鱼丸。(林泽锐摄)
萧玉玲10岁起便在父亲身边学做鱼丸。(林泽锐摄)

10岁起就跟在父亲身边学做鱼丸的萧玉玲说,父亲30多年前去世,萧家六兄弟姐妹接手父亲生意,一起守业至今,“父亲要我们兄弟姐妹团结,用真材实料和手工制作,这是使我们的生意维持到今天的原因。”

餐馆多年来坚持手工制作福州鱼丸,是本地唯一坚持手作美味的餐馆。萧钟华餐室由福州人萧能钟所创。1954年他向福州老乡学得制作福州鱼丸的诀窍,在街头小巷摆摊卖福州鱼丸面,深受顾客欢迎。1970年搬到美芝路临街一家咖啡店。1996年业主要大调租金,他们便搬到苏丹门营业。

1970年萧钟华餐室搬到美芝路一带的一家咖啡店。(林泽锐翻拍)
1970年萧钟华餐室搬到美芝路一带的一家咖啡店。(林泽锐翻拍)

萧玉玲强调,手打鱼丸,靠的是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没有手感,就算告诉你材料比例,跟着做,也做不出好吃的鱼丸。

她感慨年轻人不愿也无法接手生意,下一代个个都读大学,有自己的事业,餐馆不知还能延续多少年。眼看兄姐们都上了年纪,排行最小的她只能打起精神,默默经营老店的生意。她坦言,会继续经营餐馆生意,直到她做不下去的一天。

·萧钟华餐室 33/35 Sultan Gate S198481

84年原汁原味的海南猪扒

坐落在维多利亚街Landmark Village(前为黄金酒店)三楼的美珍苑创立于1935年,拥有84年历史。海南猪扒是该餐馆的招牌菜,从1935年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

海南猪扒是本地海南人接触洋人饮食后,演变和自创出来的菜肴。美珍苑所售卖的海南猪扒有别于一般海南猪扒。美珍苑第三代掌舵人黄良伟(46岁)受访时说:“许多人会在烹煮海南猪扒时淋上番茄酱,但餐馆所烹制的海南猪扒使用的是法式酱汁,所谓的法式酱汁,是用面粉、牛油及洋葱慢火干炒制成的。”

美珍苑的海南猪扒的酱汁采用面粉、牛油及洋葱慢火干炒制成。(龙国雄摄)
美珍苑的海南猪扒的酱汁采用面粉、牛油及洋葱慢火干炒制成。(龙国雄摄)

此外,海南猪扒精选猪里脊肉,切片后捶打至松软后再调味。下锅前沾上的面包屑,也是餐馆自制的,把面包烘干后磨碎,油炸后散发浓香,猪扒肉质香嫩,入口外酥内软。黄良伟说,餐馆曾经为了创新,推出黑猪肉猪扒,但反应不理想,便将之撤出菜单。

美珍苑的前身是美珍高级餐厅,1935年由黄良伟的祖父黄令琼开设在海南二街。在海南二街经营了30多年后,因建筑拆除,美珍苑在1982年迁往宏茂桥四巷,并在福南中心多开一家餐馆。直到2002年才把餐馆迁往现址。当时,父亲黄循昌从祖父手里继承了事业。父亲于2009年逝世后,黄良伟和母亲正式接手餐馆生意。

 美珍苑的前身是美珍高级餐厅,1935年由黄良伟的祖父黄令琼在海南二街开设。(受访者提供)
 美珍苑的前身是美珍高级餐厅,1935年由黄良伟的祖父黄令琼在海南二街开设。(受访者提供)

多年来,餐馆不改菜单,餐馆主厨自1995年就在餐馆工作。黄良伟说:“坚持传统是我们在市场保持优势的原因,但同时也是我们的挑战,老顾客上门就为了吃传统海南菜,因此我们仍坚持传统经营模式,将父亲留下的这个家族事业平稳地做下去,继续发扬海南传统菜肴。”他也说,由于餐馆位于酒店里,早上也为客人提供自助早餐,为餐馆提供了一定的客流量,也让餐馆能继续维持下去。

·美珍苑 390 Victoria St #03-12A Landmark Village Hotel Bugis S188061

三代人传承半世纪的娘惹黑果焖鸡

小小一颗黑果(buah keluak),搭配白饭便交融成美味关系。

1953年开业的源和春菜馆以三代家传娘惹菜闻名,老板娘叶俊凤(53岁)向记者介绍了餐馆传承了66年的一道经典老菜——娘惹黑果焖鸡(Ayam Buah Keluak)。

娘惹黑果焖鸡传承了源和春菜馆创始人叶之桂的制作食谱。(严宣融摄)
娘惹黑果焖鸡传承了源和春菜馆创始人叶之桂的制作食谱。(严宣融摄)

黑果焖鸡是传统娘惹菜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娘惹家庭喜爱。据说,所有娘惹家庭都会煮这道菜,做法也不一样。叶俊凤说,由于黑果焖鸡的烹煮工序复杂,食客大都喜欢以购买代替烹煮,还有食客上门用餐,一次吃上10个黑果。

黑果是娘惹菜特别使用的食材。源和春菜馆的娘惹黑果焖鸡烹煮工序繁琐,单是香料的准备就很费工夫。叶俊凤指出,黑果须要先洗刷,在水里浸泡三天才能使用。削去果实的一头,将果肉取出,然后将黑果肉、猪肉和少量番薯鱼肉混合好的肉末嵌回果壳中。将黑果、鸡肉和炒制好的香料一起焖上一个多小时,直到汤汁收浓,黑果入味。煮后还要隔天吃,味道才会好。这样看来,烹煮一道娘惹黑果焖鸡需要五天准备,十分费时。

源和春菜馆是本地首家娘惹餐馆,由叶俊凤的祖父叶之桂开创。叶之桂来自海南岛,曾在娘惹家庭工作,因此学会烹调娘惹美食。

源和春的招牌是根据三个儿子名字——叶高源、叶高和与叶高春(叶俊凤的父亲)命名,寓意家族生意代代相传。父亲叶高春在35年前将餐馆交由叶俊凤打理。其丈夫欧阳景新是餐馆主厨,两人并肩经营历经三代的家族餐馆,厨房楼面两头忙。

 

 叶俊凤自12岁便开始帮忙餐馆生意,17岁接管源和春。(严宣融摄)
 叶俊凤自12岁便开始帮忙餐馆生意,17岁接管源和春。(严宣融摄)

叶俊凤自12岁便开始帮忙餐馆生意,17岁接管源和春。餐馆在2009年因附近一带店屋集体出售,搬迁到如切坊。叶俊凤说:“过去土生华人习惯在家用餐,娘惹餐馆不多,但随着时代变迁,娘惹餐馆几乎随处可见。”

面对娘惹餐饮市场剧烈的竞争,叶俊凤认为,老餐馆讲的是人情味,用心烹煮出的娘惹传统菜肴食客吃后会感受到,她只管认真守业,将父亲交给她的餐馆继续好好地打理下去。她笑称自己很幸运,总是碰到好食客,多年来给予她批评和建议,她虚心听取老顾客的建议和父亲的指导,一路做,一路学,催逼自己不断地进步,也与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源和春菜馆 38/40 Joo Chiat Place  S427762

走过86年的兴化卤面

 

1933年创立的民众菜馆坐落在结霜桥一带。(严宣融翻拍)
1933年创立的民众菜馆坐落在结霜桥一带。(严宣融翻拍)

在惹兰勿刹的茂德路(Maude Road),可以在本地历史最悠久的兴化菜馆——民众菜馆吃上一碗传承了86年的兴化卤面。食客上门,都会点上一碗卤面,也有顾客从家里带上大锅、小锅来买卤面。

餐馆售卖的这道兴化卤面是莆田传统佳肴,食材配料丰富,包括鲜虾、花蛤、菜心、紫菜、芋头、虾、苏东、瘦肉、肥肉、豆卜,经大火镬炒后的面条嫩滑有劲,吃起来既黏软滑润,鲜甜美味。

民众菜馆传承了86年的兴化卤面,食材配料丰富。(严宣融摄)
民众菜馆传承了86年的兴化卤面,食材配料丰富。(严宣融摄)

民众菜馆的兴化卤面多年来烹煮配方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化是以前加入猪血,现在则不再使用。

 

民众菜馆第三代掌舵人何金理(左)和何金生(右)。(严宣融摄)
民众菜馆第三代掌舵人何金理(左)和何金生(右)。(严宣融摄)

菜馆父子传承,至今已是第三代,由三兄弟大哥何金生(58岁)与两个弟弟何金德(55岁)和何金理(54岁)共同管理。

幼子何金理协助父亲打理餐馆业务30多年,他说卤面的汤头和面条是美味的关键,每天新鲜熬煮的乳白色高汤须熬上数小时,浓稠汤汁清甜鲜美,面条也不可煮得过熟。

1933年,民众菜馆创办人何信财(何家三兄弟祖父)在结霜桥一带售卖兴化卤面和炒面线,随后交给第二代何文霖(何家三兄弟的父亲)。

何金生说,餐馆取名“民众”,希望能为当时的老百姓,包括三轮车夫和劳工提供大众化的兴化家常菜。他说,菜馆多年来保持传统味道,除了做老顾客的生意之外,也受到许多新顾客的垂青;老顾客吃的是莆田家乡的味道,新顾客也喜欢传统的滋味。

·民众菜馆 67 Maude Rd S20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