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科技监控病情 医生真的可以远离你?

字体大小:

远程医疗将普及化、智能装置可随时监控患者病情、生物指标能及早诊断病情……这是否意味着人们未来将可远离病痛?

医疗机器人动手术、智能感应器及早诊断病情、纳米机器人清除体内病毒……科技在改变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无数可能。未来生活会是怎样一幅景观?早报每逢星期一以此专版推出有关未来生活的系列报道,带读者探索未来世界,畅想城市的明天。

插图/李利群 何健伟 何宏章

叶伟强 报道

yapwq@sph.com.sg

未来,人们求医时可能根本不必见到医生本人,就能让医生诊断或观察病情,甚至接受急诊治疗。这是因为科技日新月异让远程医疗在医疗服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卫生部控股属下的综合保健信息系统公司(Integrated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IHiS)总裁钟玉璇博士受访时说,远程护理已在本地小规模推展,除了降低病患入院率,也能更好地监控病况,因此接下来应该会越来越普及。

IHiS负责设计和管理多个公共医疗机构的信息、商业和医疗保健分析系统。

假以时日,远程医疗(telehealth)就能让医生通过电话会议跟进病患病情,病患则可利用智能装置让医疗人员密切观察血压和血糖等,智能装置也会提醒病患定时服药。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执行署长薛寒友医生举例,谷歌正在研发的隐形眼镜可根据糖尿病患者眼泪成分,实时检测他们的血糖指数。

随着科技发展,一般人在家中也可配备诊断器材,通过视讯方式让医生诊病,甚至通过软件和感应器在家中进行物理治疗,无须面对面见到治疗师。

钟玉璇也举例:“失智症患者若戴上装有环球定位系统(GPS)的器材,就能在出外时记得回家路线。仪器也能随时测量体温和血糖指数,甚至远程做心电图。这类生物感应器日后也可能植入人体,测出问题后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她说,善用科技已在现有医疗体系中帮助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让他们更专注护理。

医疗护理走向个人化

高盛集团去年估计,数码医疗未来可替美国节省多达3050亿美元(约4355亿新元),当中超过65%是监控慢性疾病的费用。

钟玉璇说:“科技运用将让医疗护理从大众化走向个人化,从以医院为本,走向以病患为中心,因此病患可以期待本地医疗机构推出更多创新解决方案。”

卫生部长颜金勇去年8月接受本报专访时也说,远程医疗将成为我国医疗体系未来改变的重要一环,但整个护理模式也得与时俱进,因为只有整个护理模式蜕变,人们不用到医院也能得到妥善护理时,远程医疗才能发挥作用。

借助科技恢复人体功能

机器人作为家中看护、骨头断裂后可迅速修补、眼球上呈现资料……这些科幻电影中出现的桥段,日后有望成为现实。

钟玉璇举例,电影《钢铁人》中,由引擎、液压(hydraulics)或气压系统驱动的外骨骼(exoskeleton)或义肢等,有可能适用于人类。

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总裁刘德成教授也以电影《钢铁人》和《星际争霸战》为例说,人们在老化过程中,感官功能和身体机能都渐渐衰退,但科技发展有助于辅助和恢复这些功能。

“行动不便者利用外骨骼,可再次行动自如。视力衰退到任何疗法都无法挽救的地步,仍可依赖科技提供人工视力。科技将让人们即使患病,仍能保持一定的生活素质。”

仪器诊病同时也可治病

他也构想,未来的诊病仪器或可同时有治病的功能。

“仪器在扫描你的身体状况后就能进行治疗。例如,利用纳米科技开发纳米机器人,由机器人进入患者体内清除病毒。又或者骨头断裂时,贴在皮肤上的药布可渗透皮肤,直达骨裂部位让骨头修复,就无须开刀。之后,可生物分解的药布就自动分解。”

德国SAP软件公司前年推介供医生使用的智能眼镜,既能降低人为失误,又能提高效率。医生可一边看病,一边通过眼镜看病历或查资料。在手术室内,医生可从眼镜中知道要动刀的部位,每个步骤完成后,也可通过语音指示,由眼镜代为记录,甚至拍下每个步骤的照片存档。

医院利用机器人精确地进行微创手术,能让病患更快康复,缩短留医时间,进而减少医药费。机器人也能包装和配给药物,甚至订购和分发医院内的食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医护人员未来将失去价值。薛寒友说,机器可进行简单的工作,或需要负重的工作,甚至是手术,但机器始终需要人来操作,而且只有医护人员才能全面照顾到病患的身心健康。

刘德成则指出,专科医生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能选择最适合病患的医疗方案。

预测患病风险及时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未来的医疗保健不但可惠及病患,身体健康者也可在病痛来临前就采取预防措施,远离疾病。

例如,人们的电子病历一旦上载至云端服务,只要体温开始升高,或出现感染病毒的早期症状,感应器系统就可发出警示。

钟玉璇指出,随着医疗服务、保健贴士、运动建议、减压提醒、健康检查和药品订购等全都自动化和个人化,人们就更容易进行预防保健。

医药研究的发展也意味着医生未来在用药时能更精准。薛寒友指出,目前医生针对疾病开药时,药物对一些病患可能无效,甚至引发不良反应,这也为病患和整个医疗体系带来额外负担。

新科研属下的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与卫生科学局和本地医院等,已展开针对本地人口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

薛寒友说:“药剂基因学(pharmacogenomics)让科研人员通过辨识生物指标(biomarkers),预测病患对药物的反应。这意味着医生将可根据病患的基因组成,提供适合他们的个人化疗程。”

生物指标也能用在及早诊断,甚至预测人们患癌症和心脏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风险,让人们可尽早治疗,甚至预防病发。

不过,受访专家都不认为癌症等重大疾病在二三十年后会销声匿迹。

薛寒友说,就如人们之前期待干细胞研究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破解所有基因后,等同找到万灵丹药,但事实证明,疾病研究的路还很长,也必须谨记人类不断面对新病毒或新病症的崛起,或一些病毒卷土重来的挑战。

未来三大趋势

●远程医疗的普及化让人们不用到医院也能得到优质的护理,并实时收集数据,密切观察病况。

●外骨骼和人工视力等技术,能辅助和恢复人们因老化而衰退的感官功能和身体机能。

●身体健康者在病痛来临前就能及早发现患病,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远离疾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