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病患与救命英雄

黄殷祺副教授推介世界骨髓捐赠者协会出版的新书《分享生命——骨髓移植病患与他们的救命英雄》。
黄殷祺副教授推介世界骨髓捐赠者协会出版的新书《分享生命——骨髓移植病患与他们的救命英雄》。

字体大小:

与你有约

赵琬仪∕报道

林泽锐∕摄影

世界骨髓捐赠者协会出书记录骨髓捐献和骨髓移植的真人真事。医疗人员或自愿者与恶劣气候对抗,与时间赛跑,和航空公司、海关人员交涉,以按时完成骨髓运输工作,挽救生命。

“成为骨髓捐献者,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充实,因为你知道你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新加坡公共脐带血库医务总监、世界骨髓捐赠者协会卸任会长黄殷祺副教授(48岁)受访时谈到骨髓捐献所带来的满足感时说。

用尽方法将血干细胞送达目的地 

一个骨髓捐献成功病例的背后,其实是无数人的时间与心力的付出。就在不少人对骨髓捐献持有疑虑的同时,世界的不同角落,每天都有一群人为促成骨髓移植手术成功进行着接力赛一般的工作。世界骨髓捐赠者协会(World Marrow Donor Association)新书“Sharing Life-Inspiring Stories of Transplant Patients and Their Lifesaving Heroes”(《分享生命——骨髓移植病患与他们的救命英雄》)记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骨髓捐献和骨髓移植的真人真事。

黄殷祺指出,全球有2700万名骨髓捐献者,至今完成的骨髓移植手术超过100万宗;每一天有40个捐献程序在进行中,其中22个需要运输到外国。负责骨髓运输的医疗人员或自愿者有时候需要应付飓风、暴风雪这样的恶劣天气所带来的突发状况,与恶劣气候对抗,和时间赛跑,寻求航空公司、途经国家的海关人员协助,甚至交涉紧急签证办理事务,劳师动众为的就是按时完成运输工作,挽救宝贵生命。

这本书收录的动人故事来自新加坡、韩国、中国、以色列、南非、英国、瑞士、印度等世界各地。其中有关新加坡“骨髓捐赠计划”(BMDP)自愿者皮内尔(Roger Prior)的经历便提到他赴美国休斯敦领取捐献要回新加坡时碰到机场紧急关闭,如何获得美国和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协助,有惊无险地按时完成运输任务。

黄殷祺说:“外界可能并不熟悉骨髓捐献背后的运作过程。这是不分种族,不分地域,誓将血干细胞送达目的地的天涯海角工程。通过分享他们无私奉献的故事,我们希望让病人、捐献者及他们的亲人、参与捐献的工作人员感到鼓舞。他们并不孤单。”

文化差异造成有意捐献骨髓者持有疑虑

黄殷祺在2013年当选世界骨髓捐赠者协会会长,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个国际组织委此重任。他也是新加坡中央医院血液科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移植服务部署长兼新加坡公共脐带血库医务总监。

和欧美社会相比,亚洲社会对于骨髓捐献存有更多疑虑。许多国人对于骨髓捐献一直存有错误印象,以为捐献过程会非常疼痛,或可能有长期副作用,导致我国多年来面对骨髓捐献不足的情况。截至去年,我国骨髓捐赠计划共有5万2000名捐献者。

捐献骨髓可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预先注射粒性白血球刺激药物(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简称GCSF)刺激干细胞大量行程,再以抽血方式抽出干细胞;二是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从骨盆后方抽取骨髓。第三种则是捐赠婴儿脐带血(cord blood)。

选择第一种方式的捐献者在注射药物期间白血球会暂时增加,因此潜藏不确定因素;至于第二种方式则需要捐献者在捐献后住院一晚,并请病假休息两星期。至于捐赠婴儿脐带血则前没有两者的疑虑,但由于一般家庭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公共脐带血库近年加大了推广的力度。

黄殷祺强调,亚洲人对于捐献骨髓持有疑虑主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事实上医疗数据显示因捐赠骨髓而引发副作用的概率是微乎极微的。他说,过去十年流传着一个都市传说,称有人因捐赠骨髓而半身不遂,他们一直在寻找这个病例,但一直都没有找到。

想知道更多本地骨髓捐赠计划详情,可上官网:http://bmdp.org/或致电 6340 1040。

世界骨髓捐赠者协会网站:www.wmda.info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