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食物微生物脱氧核糖核酸排序的数据库后,人们可能利用智能包装设计,看到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杨漾 报道 yangyang@sph.com.sg 食品包装上的有效期快到时,不少人都会对里头食物是否仍能安全食用产生疑问。建立食物微生物脱氧核糖核酸排序的数据库后,人们可能利用智能包装设计,看到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含量,增加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南洋理工大学从今年开始,把新一代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科技运用于食品方面,借此研究影响食物品质和安全的微生物。 南大食品科技教育署长陈维宁教授受访时说,微生物未必全都有害,食物中也包含了有益微生物,研究人员从食物内抽取出这些微生物后,使用脱氧核糖核酸(DNA)排序技术,了解它们的习性和抗病规律加以研究,找到对付有害微生物的方法,或加强有益微生物的功能,增加食品产量和质量。 新一代排序并非新技术,本地研究人员在这之前已广泛运用在空气和水微生物的研究范畴。 目前,南大研究人员率先针对本地渔场养殖的食用鱼进行研究,他们抽取病鱼体内的有害细菌,找出导致鱼死亡的罪魁祸首。 陈维宁指出,这次选择食品安全作为新的研究领域,是希望研究人员在进行微生物新一代排序作业后,能创立一个全球化数据库,把食物内可找到的各类病毒、细菌和霉菌资料输入其中,供国内外研究人员参考。 食品供应链高度全球化,南大客座教授霍根(Jorden Schlundt)强调,要确保食品安全就得从源头抓起。 他指出,人类基因组排序的研究工作早在2001年就开始进行,如今这类科技已非常普及,成本大幅度下降,有利于展开新研究,研究效果也更快更精确。他说:“我们分析食物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排序,就好像研究人员收集的指纹。如果把它们全部集中在同一个数据库,一旦有‘罪犯’出现,就能通过核对指纹,把这些害群之马揪出来。”陈维宁认为,无论是对政府或人民,食品安全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个数据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很有帮助。 他说:“一般消费者看到食品包装接近有效日期时,都不肯定食物到底安不安全。我们可以通过智能包装设计,把感应器和有害微生物识别系统安置在包装材料里,让供应商或消费者看到食物细菌是否超标。这是我们所预见的一种直接应用方式,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更有信心。” 南大昨天举办了食物安全和生产研讨会,吸引了近百名国内外专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