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执笔
苏坚毅/文
林琬绯/译
(作者是国大医院小儿过敏免疫风湿科顾问医生)
小孩出疹,因为对药物过敏的情况,可能只有区区5%。这也意味着,儿童药物过敏现象总是被夸大。好多个案只是凭家长的印象,而非真正的药物过敏。
向病患询问对哪种药物过敏,是医生在看诊时的一个必备程序。这是很重要的,万一不小心给了病患会引起过敏的药物,后果可非同小可。
病患又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对药物过敏?一般上,服药引起皮肤出现红疹或其他症状,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只是服药的副作用而已。别说病人自己等闲视之,有时候连医生也会这么认为。药物过敏情况一旦严重,是不难诊断的,只是药物过敏的状况偏偏往往只属轻微,医生很难判断病患出现的症状是否真是因为对药物过敏而引发的。不过为了审慎行事,医生一般会要求病人先暂停服药,观察症状是否持续。
儿童药物过敏现象多被夸大
最近就碰到了一个实际例子。有个少女入院动手术。记录上写着她对青霉素(penicillin)过敏,让我们在为她选择抗生素时进退两难。记录上对她之前过敏反应的描述,看似不像是真正的药物过敏。跟病人与她母亲商量后,我们为她做皮肤检验,让她在我们的门诊中心的严密观察下试着服食青霉素。结果病人并没有起任何过敏反应。这些年来她的病历上长期记录着的“青霉素敏感”一条,也从此撤除了。
小孩的药物过敏记录尤其需要质疑,因为往往并不确实。
这和流行病学,也就是各种疾病发生在多人身上的概率的定义有关。如果一个社区里有100个孩童新发皮疹,当中至少90人是因为各种不明原因出疹,例如热疹,或因为病毒感染。余下十人中可能也只有一半与药物过敏有关。换句话说,小孩出疹,因为对药物过敏的情况,可能只有区区5%。
这也意味着,儿童药物过敏现象总是被夸大。好多个案只是凭家长的印象,而非真正的药物过敏。研究就显示,对青霉素这种医生最常开给抗生素过敏的个案中,八九成后来证实不是真正的过敏。现在在看这篇文章的家长可能会开始在想:也许我们家小孩并不是真正对药物过敏?必须警惕大家的是:千万别擅自做决定。应该向药物过敏专科医生征询,这些专家能借助相关资源作出正确诊断或排除药物敏感。
药物过敏情况为何值得关注?
大家也许会想,为何需要关心药物过敏?市面上不是有各种药物以及其他抗生素吗?为什么须要看专科来确认孩子是否对某种药物过敏?既然有怀疑,避开这种药物就是了,何需加以确认?
家长总是惊讶于我怎么会那么关注孩子的药物过敏问题。这也怪不得他们,毕竟我要求确认,着眼的也是更长远的未来。
最主要的考量在于使用替代药物。市面上确实有很多其他的药物供选择,可是疗效未必比疑似过敏的药来得好,而且可能也经常是带有更多的副作用,成本也往往更高。毕竟,普遍使用的药物之所以普遍被使用,也正因为它们更有效、便宜、安全。
反之,使用替代药物,往往意味着得花更多金钱和时间,也得承受更多副作用;因一些不确实的药物过敏状况而改用替代药物,最后就是自己承担这些不必要的负担。还是以青霉素为例,去年在《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期刊(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记录上标示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改用更强的抗生素,结果住院期更长,住院费更高。简单的计算得出,如果他们之前曾向专科医生求诊,排除了自己对青霉素过敏的假设(在经过检验后一般高达八九成是否定的),即使他们必须为各种检查程序付费,比起用替代抗生素而增加的医疗开支,还是一个较为省钱省时的方案。
假设有个小孩因为皮肤很容易出疹,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再被认为是对药物过敏,病历上列明他同时对好几个药物过敏,那就非常棘手了。想象这个小孩长大后患上重病。主治医生一定对着他病历上长长的一串过敏药物而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还可以在病人身上使用哪些药。如果这个病人早在年少时就找专科医生确认药物过敏情况,这些情况就不会发生了。
而今既已到了病重阶段,即使再让药物专科医生来诊断,他为病人提供的选择也会很局限,而且往往都是危险且昂贵的。如果确实有对药物过敏的现象,专科医生就会向主治医生建议适合病人使用的药物。有些时候这些替代药物还须先让病人试行后才可放心使用。
什么时候应求诊?
疑似药物过敏反应发作几个星期内或几个月内都可向专科医生征询。必须向医生提供的资料包括服药时间、症状,什么时候发作,最好还能提供几张皮疹的照片。
家长有时候要等到一个方便的时机才带孩子去找专科医生。其实求诊不宜拖得太久。几个原因:一、孩子过敏症状发作的模式,发生过敏时的确切病情以及所服食的确切药物,都是专科医生作出诊断的重要线索。信息充足完整,可以大幅缩短检验程序,或根本无需检验。拖得越久,家长记得的相关细节也越来越模糊。这就很难断定孩子药物过敏的概率究竟是九成(那就不必要验了,除非过敏的药物很重要)、五成(如果药物重要,也许需要检验),或只是一成(肯定值得一验了)。
第二,如果对青霉素过敏,要通过皮肤检查查出过敏因素,时间拉得越长,也会难以检验出来。这么一来,就造成阴性反应的假象,意思是,皮肤检查结果呈阴性,以为没有过敏反应,结果病患实则是对青霉素过敏的。下一回再服食青霉素,病患就得吃苦了。
专科医生能做些什么?
我常会查询药物过敏的相关信息:比如症状模式,服药时间,原有疾病等。这些信息足以让我评估孩子的过敏概率是高达九成或只有一成。
下一步是为孩子的过敏反应进行测试。不过这得视情况而定。如果让孩子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是一种他可能此生再也不可能有机会用上的药物,那么实在不需要耗费时间金钱对这种药品测试,因为无论孩子是否过敏,他也不会需要用上这种药物。
皮肤检测是另一项检查方法,不同的药物,不同的过敏反应,需要的皮肤检测方法也不一样。皮肤检查有助于专科医生更好地评估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有多大,进而决定需不需要让病人接受过敏药物挑战。只是皮肤检测并非经常实际可行。
下面的例子就说明这一点:一个多月前,有个11岁女孩因为湿疹病突然爆发而来到儿童急诊部求医。她的病况简直是完全不受控的,她抓遍全身,皮肤发炎流血。这种情况持续一个多月了。虽然这个情况可能是感染所引起的,只是,由于她的病历上标明自婴儿时代以来对青霉素过敏,因此全科医生不得不舍弃青霉素不用,改而让她服食另一种抗生素,可是这种替代抗生素却发挥不了作用。小病人是在婴儿时期第一次服食青霉素后出现红疹,红疹持续时间比一般过敏反应久,却没附带其他症状。
我几乎可以肯定她的情况并不是对青霉素过敏。与家长商量后,我们马上让她在隔天早上开始接受过敏药物挑战。无独有偶,她当晚因为感染而发高烧。隔天一早,我们让她接受药物挑战,意即服食青霉素,结果如我所料,她并没出现任何过敏反应。之后,她继续服食青霉素,烧马上退了,皮肤情况也在两天内奇迹般好转。最重要的是,她终于能好好地睡一觉。
药物挑战是医生帮助病人确认或否定药物敏感的决定性步骤。方法是,先让小孩服食非常少量的药物,观察他的反应,之后再逐步增加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标准剂量为止。所有药物挑战过程都难免有风险;如果是零风险,也就没必要进行了。重要的是,过程中会有受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一旦确认孩子出现过敏反应,就会立即让他停止药物挑战。大多接受药物挑战的病患结果否定了对药物过敏,当然,也有一些确认过敏的例子。在少数情况下,过敏反应可能会在服药几个小时后才延迟浮现,这种时候,家长就必须多加留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