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墨名墨漫记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墨自打汉朝产生后,就在社会上普遍运用,其实墨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是社会共同使用不断精致化的结果。

文字刚发明时,大多用刀刻,主要刻在竹木上,那时没有毛笔,所以谈不上有墨。夏商周三代创造鸟迹文字,都用漆书写,就是用竹尖、树枝尖蘸漆写字,所以那时也不会有墨。到了周朝末年,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大篆,大篆这种字体笔划比较匀整,字道规矩,就不能再用漆书,于是有人就改用石墨磨汁来写字。石墨灰黑色,是一种矿物质,现在的铅笔芯就是石墨,但当时的石墨可能是指两种物质,一种是煤,另一种石涅。煤是黑色的,但用煤去写字却不是黑色,甚至字会发亮。石涅,也叫黑石脂、石墨,是一种风化石,青黑色,古人常用它画眉毛。到了汉朝,蒙恬改良了毛笔,蔡伦发明了纸张,这个时候再用石墨写字,已经不太适合,于是又有人发明了墨丸,谁发明的?没有留下姓名。墨丸,就是把漆烟和松煤混合揉成丸状,使用时磨成墨汁,这就是墨在中国的起源。漆烟,《辞海》解释是墨的一种,是油漆熏烧后产生的烟灰;松煤,就是松树燃烧后凝成的屑块,墨丸,是一种比较小的丸子,类似于药丸,南宋陆游曾有诗曰:香缕映窗凝不散,墨丸入砚细无声。什么叫细无声?我童年背这两句诗时没有体会,后来练毛笔字才知道,好墨好砚相磨悄无声息。

墨自打汉朝产生后,就在社会上普遍运用,其实墨不是哪一个人发明的,是社会共同使用不断精致化的结果,这有点像中国人使用的筷子,筷子发展到今天,绝对不是最初的模样,最初也许是树枝,也许是竹子,也许超长,也许很短。三国时期,制墨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已经掌握了和胶方法,胶具有黏合性,可以把墨黏合成块,并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开裂。三国时吴国的皇象在《墨论》中曾有“多胶黝黑”之说,皇象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指有了胶之后,墨的品质会更好。皇象是三国时的大书法家,善章草,时有草圣之称。他与曹不兴的绘画、严武的围棋、郑妪的算相、吴范的预测天气、赵达的算术、宋寿的解梦、刘敦的天文,并称“吴中八绝”。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技艺又有了更大的进步,随着用墨人数的增长,此时出现了一种“螺子墨”, 其实螺子墨,就是墨丸在形状上的一种变化。墨丸、螺子墨都属于古墨名墨。这个时期的制墨名家,曹魏时有韦诞,晋有张金。韦诞是魏国的大书法家,诸书皆善,题署尤精,他的书法如盘龙虎踞、剑拔弩张,魏明帝曹睿曾修建一座凌云阁,“凌云阁”的大匾就是韦诞的手书。晋张金,详细资料现已不可考,只留下一个制墨名家的称谓。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