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失败 阻碍孩子潜质发挥

字体大小:

不管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华人教育孩子都出了名的“严厉”。

在美国生活工作32年的周敏教授发现,美国华人孩子与新加坡的华人孩子有不少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处阻碍了这些孩子达到更高更远的理想与目标。

周雁冰/报道

不管去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华人教育孩子“严厉”,要求高,都出了名。家里有“狼爸虎妈”,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华人家庭现象。

一般人也相信,就是因为有了狼爸虎妈式的管教,华人孩子才在很多移民地区迅速成为学校的三甲学生,升入最好的大学,进入社会迁到中上层。

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兼华裔馆馆长的周敏,在美国生活工作32年,对美国移民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她亦发现美国华人孩子与新加坡的华人孩子,竟然在不少方面相似,而这些相似处阻碍了这些孩子达到更高更远的理想与目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美国华人=中产阶级?

周敏以美国19世纪以来经历的两波移民潮家庭的第二代为研究对象。

第一波移民潮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南欧及东欧的移民为主力。

第二波移民潮是1980及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量华人移民。

周敏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其实对族群如何看待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她说:“以20世纪初的南欧及东欧移民为例,当时整个西方社会在工业化进程当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需要大学学位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因此,一般家庭不会要求孩子一定要念大学。”

以意大利移民为例,周敏说,意大利人非常重视家庭传统观念及凝聚力,移民更担心孩子会被美国价值观所影响,因此只要孩子能够找到工作,就不愿意孩子上大学。不过,这个观念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现在意大利家庭也期望孩子考大学。

在华人移民方面,20世纪后期的中国华人移民有超过51%是受过高深教育的高层次移民。周敏说,他们来到美国发现自己很难找工作,受到白人歧视。“很多人就干脆自己开公司,譬如补习班。补习班不仅为自己和族群提供工作机会,更提升华人小孩在学校的课业表现,成为族裔的资本。”

周敏说,目前中国华人已超越墨西哥人,成为这三年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每年平均有7至8万华人进入美国。

20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华人人口为400多万,(美国人口普查一般每十年一次。)其中超过60%为国外出生的移民,30%以上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公民。

华人在学校表现良好,找到好工作,很快便给主流社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只要是华人,工人阶级也被看作是中产阶级;相比之下,很多时候只要是墨西哥人,就算是大学教授也被当做是劳工。”

只许成功的过度教育 

不过,这样的刻板印象却是双刃剑。周敏分享道,学校也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美国华人小孩,导致学习普通的孩子及家长压力很大。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这群校内三甲的孩子去到工作岗位,却未必得到升迁的机会,更难成为高层主管。

周敏分析其中原因发现,由狼爸虎妈培养出来的孩子,在社会、学校、家长的多重期待下,自己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他们都很听话、很乖,做事情有板有眼,但是不敢冒险。因为华人家庭,我们经常要求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种要求和新加坡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如出一辙。周敏认为,这是环境结构的问题,不是文化问题,新加坡是精英制度下的应考框架所造成。“应考就必须达到百分百的标准,少了一点就少一分,就不能出类拔萃。”

本来,家长不应该加剧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但是多数家长却不愿意拿孩子来做实验。“亚洲华人移民父母会告诉孩子,我牺牲多大,你才有现在的机会。所以,让孩子一定要赢。这样做给孩子造成极大压力,反而无法挖掘孩子的潜质,长远来说不利于个人的发挥。”

周敏说,一个被过度教育、过度追求各类认证(over-credentialized)的人,要找工作肯定没问题,但升迁就未必了。

“华人第二代尽管考进最好的大学,进入最好的公司,经常也不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参照对比的对象是其他更成功的华人。他们也因此常常觉得不满意、不自信、不快乐。”

华人小孩缺乏冒险精神

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好,上了最好的大学以后,华人孩子会发现,自己竟然不是最好的。

周敏说,在顶尖美国大学,最优秀的往往是白人。“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不鼓励孩子冒险,害怕失败。白人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尝试各种东西,在学会如何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却都把时间花在争取多一分上面。”

结果,去到真正全球精英云集的一流大学舞台上,周敏发现华人就不再那么出众。“没有白人,甚至没有黑人那么优秀。”

周敏曾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社会学系和亚美研究学系教授(及首任系主任),她说在大学课堂上发问,举手的很少是亚洲人。“但我知道大多数亚洲人都懂答案,很多白人是先举手,等你叫他回答,才要求你重复一遍问题的。他们就是不怕错。”

周敏三年前初到新加坡,很意外新加坡竟然也有类似的问题。“新加坡是亚洲社会,但因为是精英社会,因此也缺乏冒险精神,很怕失败。”

根据周敏的观察,华人孩子智商很高、情商也不差,就是少了一份咬紧牙关的毅力和承受失败、坚持到底的精神。

“美国白人因为是美国社会的核心群体,种族地位最高,因此相较之下,他们没有那种紧迫感,不会强迫小孩,一定要出类拔萃,给了孩子相对自由的发掘自我的空间。”

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第三代美国华人也有了不同的社会观。与刻苦耐劳寻找生存位置的第一代,还有站稳步伐却通不过社会阶层玻璃屋顶的第二代不同,周敏观察中的第三代,开始注重找回华人的声音。

“第三代关心身份认同的问题,要怎么在美国社会中争取平等、权力,怎么看到美国华人领袖的出现。他们强调的是他们的美国华人身份,不仅仅是美国人而已。”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