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夫妻档可马洛夫、王可欣 打造让孩童调皮的空间

字体大小:

创办Lekk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夫妻档乔舒华·可马洛夫(Joshua Comaroff)与王可欣擅长为孩童设计空间,作品曾获总统设计奖。他们设计的孩童空间允许孩子“调皮”,在玩乐中学习。此外,夫妻俩也为有特殊需求的孩童及失智老人设计空间。

滨海艺术中心为儿童专设的“小皮厢”(PIP's Playbox),年初开张。走进去,视线首先被各种体积和造型的橱柜所叠成的高塔吸引,它们既是储物柜,也刺激小孩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打开探索里头的书本玩具。

敞开中央大橱柜的灰色大门,看到的是黄澄澄的多用途小空间——小孩能围聚这里听故事,也能在里头玩躲猫猫。小皮厢外的小小游乐园延续室内的高塔设计,而且内有乾坤——爬上小铁梯,窥探小洞孔,里头原来是个巨型万花筒!

这奇妙的孩童空间由建筑师夫妻档乔舒华·可马洛夫(Joshua Comaroff)与王可欣组成的Lekker建筑设计事务所操刀。小皮厢的设计基本上延续了他俩荣获2015年总统设计奖年度设计的“The Caterpillar's Cove”幼儿发展与学习中心的理念。他们将中心重塑成奇幻的“校园”——一间间宛如走出儿童绘图的小木屋兼当阅读室、教师办公室和育儿室,小木屋周围的“校园操场”划分成四个开放式学习区。

本身不爱“坐”的建筑师夫妇,在“校园”里特别装置了另类“座位”,譬如让孩子随意坐、躺、翻滚的“梯田”。王可欣说:“有研究显示小孩坐太多,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认知有负面影响。”

孩童成了“客户”

去年,他们还设计了看护者中心(AWWA)与连氏基金设立的包容性幼稚园“Kindle Garden”,并在2014年与后者协力构想出十个未来概念的学前空间,题为“非一般教室”(A Different Class),目前更将其中两个概念落实。

这一系列为未来主人翁所设计的空间,为可马洛夫与王可欣开辟了一条有别于其他建筑师的专长与道路。王可欣说:“我们一直都主张透过建筑与室内设计,让人感受到空间的奇妙,孩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针对的‘客户’。”

本身也是父母,育有7岁女儿和5岁儿子的建筑师,因对目前的儿童教育与娱乐空间不满足,而衍生并投入儿童空间设计的构想与改良。

可马洛夫认为,时下的儿童空间不是过于制度化,就是太过商业化:前者的格局仍遵照维多利亚式的“由上到下”的教导方式设计;后者宛如玩具公司的陈列室,对儿童的性别、年龄与喜好过于针对性,抹杀了儿童应有的创造力。

王可欣说:“我们主张放手让小孩自由玩乐,给予他们自我诠释的自由和空间。小皮厢是配合滨海艺术中心的儿童节目而设计的,我们事前去看了这里上演的一些儿童剧,得到很多灵感,也肯定了我们的设计理念——剧团使用几个简单道具、一些纸皮,就能创造出一片海洋世界——我们就是要透过设计,把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角色扮演带到现实空间。”

重新思考“调皮”的定义

一个成功的儿童空间必定也是个“调皮”的空间。可马洛夫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成人创意智能的发展,强调坚韧不懈的个性,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这些特质我们年纪小小时就有了,只是被定义为‘调皮’、‘捣蛋’。我们希望透过设计,还原孩子玩乐的自由与天性,通过玩乐促进学习,重新思考‘调皮’的定义。”

他补充说:“在设计孩童空间时,我们要把孩子视为设计合作者。”

与为大人设计空间不同的是:他们发现小孩空间的限定性越低,就越受孩童喜爱。王可欣笑说:“孩童其实像个小逃犯,他们喜欢有洞就钻,爬到别有洞天的另一个世界,因此我们常将一半封闭一半开放的装置融入空间。他们往往被极高或极低的反差所吸引,也爱打开家具,满足好奇心。

“简单来说,儿童空间越开放,孩童的想象力就越能驰骋。我常把设计孩童空间比喻为设计策划一座奇幻公园——让孩童在里头自由地游走,并放置几个房屋造型的‘凉亭’,作为他们聚集的座标。”

●PIP's PLAYbox位于滨海艺术中心4楼,入场免费,每日开放时间:上午11时到傍晚6时

为特殊需求孩童设计学前中心

建立起好口碑后,夫妇俩接获得越来越多儿童空间的设计邀约,而且功能与需求也越来越专门。去年,他们设计了第三个儿童空间,而且是更具意义,也更充满挑战的Kindle Garden学前中心。

我国政府在2003年推出综合托儿计划(Integrated Childcare Programme),让2岁到6岁有轻微到中度特殊需求的孩童,在主流教育环境下接受学前教育。由看护者中心经营,连氏基金出资的Kindle Garden,将“包容性”的范围设得更广,接收有轻微到严重特殊需求的孩童;高达30%的孩童有视觉、听觉、肢体、语言等方面的先天障碍,有的学童发展迟缓,患有自闭症和多动症等。

在许多细节上照顾到孩子的特殊需求

夫妇俩在设计Kindle Garden时,除了鼓励儿童自由玩乐与学习,在许多细节上也照顾到一部分孩子的特殊需求。多方面咨询专家后,考虑到不要在感官上过度刺激自闭儿与多动儿,他们为中心选择明亮、素净的中立色彩。多动儿在进入一个封闭空间时会感到焦虑,为此,他们除去门户和墙壁的障碍,采用流畅的空间区分。把导行的大标志印在地上,并加上不同的质感,以方便视力不佳的孩子。

可马洛夫透露,他们为学校量身定制的家具占据了设计极大的百分比,透过家具设计与解构将疗效功能轻松化,消除医疗所的联想,让不同小孩在一个具包容性的环境里相处,理解这世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挑战和需求。

讲故事的园区设定成野外露营的情境。注意力不足,有过动症或自闭症的小孩有时过于亢奋,须要被隔离,可马洛夫说他们不想将隔离区设计得像疯人院,于是改用印第安人帐篷的造型,让小孩能在这隔开来的空间里安静下来,但也能观察到其他孩子的活动,不至于完全被隔绝。“营地”也摆满圆木、树筒造型的软家具,让孩子自由组装、摆设,还能锻炼孩子的肌群。

建筑师将大厅的身体检查站设计成一辆巨大的吉普车,使孩子不会抗拒例常体检,也让坐轮椅的孩子能推车进入。吉普车也是即兴的游戏站:将轮椅推向前座车窗,体障的孩子也能参与“谁来当司机”的角色扮演。

社会给予踊跃回响

让夫妇俩深感鼓舞的是,Kindle Garden今年1月开张,在短短三个月便取得热烈回响:75个学额已满(55人报名,其余20个学额为明年升上K2班的孩子预留),候补名单上目前有100名特殊需求的学童与其他25名学童等着入学。可马洛夫说:“设计这么有意义的儿童空间,并得到社会踊跃的回响,给予我们很大满足感。”

他们丝毫不介意被定型为儿童空间建筑师,更不觉得为孩子设计有被矮化的感觉;身为父母,为大众孩童设计,也等于是为自己的孩子,以及他们的未来设计。可马洛夫认为这区块在本地有极大发展前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巨额投资,买有机食材、有机棉衣,但本地却没有专为儿童打造的建筑或空间。”

据他观察,这情形正在改变。去年,幼儿培训署(ECDA)把裕廊西、榜鹅、盛港、兀兰和义顺五块地拨给四个主要业者(anchor operator)经营,预料在今年底发展成大型独立儿童学前中心。此外,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也斥资500万元在兀兰建设两层楼高学前中心,托管300名学前儿童。

构想十个未来学前空间

在这个亲学前教育的氛围下,可马洛夫夫妇的理念更有所发挥。2014年,他们受连氏基金委约,构想出十个以“非一般教室”为题的未来学前空间,并将概念结集成书,赠予决策者、政治家等,希望能正面启发与推动本地的学前教育改革。

概念书虽在一年内赶出,却累积了他们长年累月观察新加坡土地使用的心得。他们想象把学前中心建在海边、铁道改成的绿色走廊、公园、停车场天台、学府及加盖水道上。

王可欣说:“这些中心的地点,核心就在让孩子亲近环境,教育他们自小关心生活的环境和自然生态。好比老师可以在水道泛滥和干涸时带孩子去参观,让他们对食水的循环更有认知,不把扭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视为理所当然的事。”

这深具意义的企划今年还入选Webby国际互联网比赛,获得最佳“社会推动”项目提名。其中两个概念更被业者采纳,将在盛港和裕廊西落成。

为老人和孩童设计空间有共同点

有趣的是,夫妇俩最近也开始接到为失智老人设计空间的邀约。从小孩到老人,他们深深领略到当中的一脉相承,正如人生兜了一圈必然回到原点。王可欣说,为小孩设计要考虑到安全问题,好比地面水平的变化不能太突兀,确保孩童从一点到另一点必须顺畅,无须使用过多的阶梯,这点考量应用在老人身上也如出一辙。

跟照顾特殊需求的孩童一样,他们的设计也得为失智老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采用中立柔和的颜色等。王可欣说:“我们得避免使用闪亮、反光的材料,因为老人家视力不好,会误以为那里是一滩水,担心滑倒而不敢靠近。”

不管设计对象是小孩或老人,可马洛夫都认为这是“一项社会迫切需要的服务。希望有更多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强大这个设计环节。”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