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年轻广州人不说广州话?

字体大小:

华南脉搏

中国教育部、国家语委今年上半年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提到新指标:全中国普通话普及率到2020年要达到80%以上。普通话愈发普及,方言的生存空间自然缩小,粤语虽没到消亡的地步,但由于学校的行政与教学语言都是普通话,广州年轻一代使用粤语频率正在降低。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感叹「粤语在广州已经没落」,担心「以后广州人不说广州话,也不会说广州话了」;时事评论员韩志鹏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教育行政部门在语言传承方面应有所作为,「不要让粤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受访时相对审慎乐观,根据他的观察,2010年民间‘撑粤语’活动所担心的‘推普废粤’至今没发生,粤语在很多场合继续通用;他相信:地方语言植根于生活,不会轻易消亡。

睇水(看风)、夹下眼(帮个眼)、仆心仆命(竭尽全力)……广州西村一家学习粤语的晚间培训班里,10多名学员认真地跟着老师朗读,学习粤语的地道用法。

在这家名为“蓝天外语”的语言培训机构里,粤语与英、日、法等国语言同为付费课程,学习内容围绕购物、上班、饮食等日常生活。培训机构称,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后,学员掌握了一定的粤语后,多数可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与会话。

刚加入这一培训班的范小姐,是来自湖南的新广州人。她说,专程过来学习粤语,是希望尽快融入在地的生活。广州不少公共场合里,粤语是第一语言,其次才是普通话(华语),去到菜市场、餐馆、超市等地,“一张口说话,别人就知道你是外地人”。

“蓝天外语”营运主任劳承东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相较10年前,普通话在广州变得更为强势,不过,在地服务性行业因客户多是面向“老广”,粤语仍然相当重要,包括餐饮、服装、酒店等行业聘请员工时,通常都会加上“懂粤语者优先”。

外地人入乡随俗学粤语

在大陆的行政场合和教育教学中,普通话早已是主导语言,但作为广州人母语的粤语,还是当地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沟通的方言。

广州是珠三角外来流动人口最大流入地之一,入乡随俗,新广州人开始说“唔该(劳驾)”的不在少数。社区网站豆瓣网上一个名为“我们就想学粤语”的小组,便吸引了近五万人加入。

广州2010年爆发捍卫粤语行动

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广州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纪可光向当局提交的一份建议中提出,将主要使用粤语的广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或新闻频道,改为主要使用普通话广播,或是在主时段使用普通话广播。这一建议当时引起广州各界的强烈反对及批评,部分广州市民还发起街头抗议,举办一系列“撑粤语(捍卫粤语)”的活动。为平息事态,广州市政府当时出面澄清,强调“推普废粤”情况并不存在。

七年过去了,媒体上已少有“推普废粤”的争论,广东省内粤语频道的电视台与电台继续拥有大批忠实粉丝;广州出租车与网约车司机的资质要求中,“能听懂广州话”仍是门槛;广州地铁报站播音中,也一直有粤语的一席之地。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受访时表示,地方语言植根于生活,不会轻易消亡,当年大家担心的“粤语衰落”没发生,粤语在很多场合继续通用;另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对粤语文化产生了兴趣,这不仅是经贸、商业的需要,也与在地文化及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新广州人对粤式饮食产生兴趣,就很可能进一步去了解广府文化。

推广粤语 广州各界不遗余力

2010年广州的“撑粤语”行动,吸引数千民众到场支持,并打出“保护本土文化”“广州人讲广州话”等口号。时隔七年,“保粤人士”虽没再拿起“大声公(喇叭)”呼吁,但并非默默无闻,在广东民间,致力推广粤语的人士不在少数。

除了学习粤语的网站、微信群外,一些广州公众号也将推广粤语、粤语文字视为己任,或制作粤语相关的原创视频类节目。一个名为《疯狂粤语》的趣味网络脱口秀节目在去年2月开播,致力于“让粤语流行起来”,节目结合时事热点与粤语教学,传达90后广州本土青年的新锐观点,很快吸引了不少粉丝。

劳承东说,“蓝天外语”开办粤语课程已有10余年,帮助不少学生融入广州的生活与工作,并将这当做是一个公益性质的项目——与其他语言课程不同,粤语课程的收费偏低,每人须缴费用为790元人民币(160新元),两个月的学期结束后,学员觉得自己并没学会,可免费进入下一个课程班,一直学下去。

劳承东说:“坦白说,扣除支付教师的费用,这个收费我们并没有盈利,完全是把它作为传承广府文化的一件事来做。”

在公办教育领域,广州越秀区五羊小学今年初推出全市第一本校本的粤语教材《粤读羊城》,内容包括粤语简单用语、粤语童谣、粤语故事、粤剧等,通过讲授、练习、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对粤语有更系统的了解。

五羊小学的此举赢得不少正面回应。《广州日报》刊载评论称,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外来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一直持续增多,而新广府人的下一代根本无法在家庭中学会粤语,这就更需要学校和社会能够主动作为,推动引导,“教育部门组织编写教材、学校开设粤语课,是很好的方式。”

不过,质疑声音同时存在,有网络评论认为,粤语是广州人的母语,孩子理应从小在语言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学会,而不是进入小学之后才开始学习。评论也指出,一种方言到了要用教材来传承的地步,意味着它有了衰落的危险。

普通话方言网上交火

“普通话还是方言”在广州网民当中一直是个热闹的话题。来自外省的居民抱怨,当局推广普通话不力,广州一些场合仍以粤语为主。土生广州人则反驳称,地方使用方言的权利应当获得尊重,外地人士留在广州工作与生活,应该学习在地语言。

在天涯社区上,有外地网民称,大陆很多城市的公共场合里,人们都以说普通话为主,但在广州,仍有不少人首选说粤语,这给外来人士带来生活不便,而广州作为开放城市,理应在语言方面更加开放。

广州土生网民回应说,在方言地区,对方开口第一句说的是在地方言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如果一方表达出不会当地方言、存在沟通障碍时,另一方会否改变沟通的语言,而在包容性强的广州,“如果你说普通话,他人会尽量配合你,即便是普通话很不好的人,也会尽量讲普通话。”

评论:广东应珍惜保护文化语言特色

有评论称,一个开放的地方,就是要多元化,正是因为广东的开放,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和文化,所以广东更应当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语言特色。

再者,即便放在全中国来看,粤语目前已是强势方言,但假如不加以保护并有意识地引导,在官方大力推广普通话环境下,粤语文化也有可能走向衰落。

“蓝天外语”营运主任劳承东则指出,除了官方大力“推普”的行政行为,文化也影响了语言的通用度。

他指出,过去港台文化相当强势的阶段,不少人爱看港剧、听粤语歌曲,并从中萌生学习粤语的念头,现在大陆影视渐渐发展,普通话剧目在电视上占据主流,从流行语文中学习粤语的氛围改变了。

他说,努力学习粤语的人士多是有工作与生活需要,希望借此进一步了解粤语文化,而不再是受到香港影视产品的吸引。

普通话愈发普及 粤语式微?

粤语会走向式微?

与中国其他方言相比,粤语是较为强势的方言,不仅仅是因为广东是经济大省、粤语使用人群较多,也体现在粤语文化产品的输出。不过,由于学校的行政与教学语言都是普通话,在广东年轻一代中间,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用普通话交流,而不是自己的母语粤语。

2010年的“撑粤语”行动中,让“保粤人士”备感担忧的一个现象,是广州部分中小学校禁止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粤语,违例者还会被减扣“道德操行分”。时至今日,学校为避免引发社会敏感问题,未必再明令禁止学生说粤语,但学生更多选用普通话来交流,这一趋势并没改变。

普通话愈发普及之际,方言的生存空间普遍在缩小。根据教育部去年公布数字,截至2015年底,中国普通话普及率从上世纪末的53.06%上升到了70%以上。教育部、国家语委今年上半年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称,到2020年,全中国普通话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

年轻一代使用粤语频率降低

尽管粤语远没到消亡的地步,但在年轻一代中使用频率正在降低,这一趋势并引发了不安。

广州知名时事评论员、原政协委员韩志鹏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对此表示出担心。他指出,广州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阶段的孩子,回到家后仍然说普通话,不用粤语和家长交流,这不仅是语言方面的问题,无形中也与家人产生了情感的隔阂,因为以粤语为主的老一辈,未必擅于说普通话。

下一代广州人不懂粤语?

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在个人博客上就感叹,“活在广州,今天人们已经不能方便地使用粤语交流了”。

饶原生指出,他在2014年至2015年间曾被邀请担任“走读广府”活动的讲解员,对象是小学生,当他试图用广府人自己的话去讲述时,马上听到小朋友抗议:“请讲普通话!”饶原生称,这表明“广州话有可能在广州人的下一代身上得不到传承”。

粤语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久发展下去,我担心以后广州人不说广州话,也不会说广州话了。”韩志鹏说,现在已经有些本土家庭的孩子只能听得懂、不太会说粤语,并认为同学之间理应说普通话,说粤语反而显得另类,“这样发展下去非常危险”。

韩志鹏也认为,广州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应当重视,在语言传承方面有所作为,一是不要有意无意地压制学生说粤语,二是在小学与中学阶段,继续增加联系本土文化的课程,比如粤语、粤剧等,“不要让粤语有一天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