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东北为什么这么“黑”

字体大小:

中国互联网近期被“东北”刷了屏,先有企业家毛振华声讨黑龙江当地管委会,后又发生数起雪乡宰客欺客事件。经过一轮网络发酵,结果是:商人纷纷表示“投资不过山海关”,游客也说“宁愿去北海道看雪”,还有人评论称“东北黑土地,地黑人更黑”。
诚然,以一部分人代表整个东北或许以偏概全,说东北人“黑”更有地域攻击之嫌。不过,接二连三曝光的事件,恐怕不能简单归为偶然。东北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东北的问题首先是制度问题。计划经济年代,东北因国企这些“共和国长子”而风光无两,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政府效率低下、民营经济滞后、权力任性妄为、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全部涌现,融资难、创业难、和政府打交道难,“山海关”让人望而却步。

东北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历史地理气候的长期因素,让东北人普遍存在好面子、讲关系、尚武力的性格,这些特质往往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阻碍。吹牛忽悠、攀附权力的人多了,实干者就只能靠边站;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也会让守法律、讲规则成为奢谈。

应当看到,体制和人的思维是互为因果的,经过彼此的强化,让东北的问题更加积重难返。抛开任何一方只谈另一方,都无助于问题的梳理与解决。

对于东北的问题,官员与中央官媒都纷纷发声。发改委表示,要坚决制止损害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政府部门应在营商环境建设中起带头示范作用。《人民日报》也撰文指出,营商环境比金子更珍贵,东北必须破除“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思维,才能过坎爬坡,实现振兴。

不过,东北振兴的口号虽响,政策也出台了不少,但实践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东北的人口尤其是人才流失严重。古语说“良禽择木而栖”,因为产业结构老旧、社会思想保守,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有自己想法的青年才俊选择离开东北,南下发展。“劣币驱逐良币”,造成恶性循环。失去人才,也很难有光明的未来。创造好的环境留住人才,是东北的当务之急。

政府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东北问题,需要政府“放手”,把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关键不在于政府“做什么”,更在于能不能“不做什么”。否则,以东北的方式去解决东北的问题,得到的还是同样一个东北。

在坏事传千里的大众社交媒体时代,一个地区或人群的形象建设殊为不易。各种负面新闻下,东北的形象已和“落后”、“黑社会”、“官僚主义”等词汇深深联系在一起。如果不能刮骨疗毒,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而是继续抱持“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的想法,今后恐怕只会在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别说振兴,能不继续衰落就不错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