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

中国特稿:中美继续非零和博弈

字体大小:

从美国官方近期的表态显示,美国正来势汹汹地冲着中国来。有美国媒体形容,中美关系进入‘后接触时代’,第二次冷战将至;受访专家学者则认为,美国敲打中国的声势虽比以前响亮,但美国会对中国造成多少实际威胁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中国可对美国构成的实际威胁虽比以前多,与美国拉开全面对抗的实力却仍不足够。专家学者分析,中美今年应该不会完全对立,两国将在世界舞台上继续竞争、继续合作,也继续对抗。

从“贸易赤字不怪中国”到批评中国的经济是“掠夺型”,从“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让我感受到一种难以置信的温暖”到把中国比喻成对美国的威胁更大于恐怖主义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的态度近期出现了大翻转,特朗普去年11月访华带来的“中美蜜月期”,戛然而止。

美国从去年12月起频频释放信号,大有一副对中国来者不善的架势。

美国白宫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五角大楼发布的《国防战略报告》,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长期战略竞争者,并把中俄带给美国的大国竞争定型为“比恐怖主义的威胁还严峻”。美国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则指出,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在不断提升核能力,美国也将提升核能力。

特朗普上个月发表国情咨文演讲时强调,美国与他国的贸易关系必须是公平和互惠的,美国贸易代表署上个月在年度报告中称美国当初“错误的”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美关系进入“后接触时代”

美国做出以上表态后,已开始实际动了起来。

在安全领域,美国海军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上周再次巡航中国与邻国存在主权争议的南中国海,重申美军在本区域的存在,安抚美国的太平洋盟友。卡尔文森号还将于3月访问越南,实现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航母对越的首次访问。美越搁置前嫌,颇有“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之意。

在经贸领域,美国商务部16日建议对从中国等国进口的钢铁征收高达53%的关税或实施进口配额。美国也已在上个月宣布,对进口太阳能板和洗衣机分别征收最高30%和50%的关税,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板出口国。

这些迹象显示,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根本性转移。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合伙创办人、哥伦比亚大学兼职副教授荣大聂(Daniel Rosen)上月撰文表示,相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美国为围堵苏联而在经济和外交上接触中国的时代,中美关系现在已进入“后接触”时代。他认为,特朗普去年对华做出的种种言论只是空洞的谴责,今年却长了“真正的牙齿”。

学者:美对中实际威胁有待观察

接受《联合早报》访问的专家学者表示,美国在经贸方面已接连出招,但在安全领域方面,则可能雷声大雨点小。美国抑制中国的声势虽然比以前明显响亮,但美国对中国造成的实际威胁,还有待观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特朗普上台以前对中国没少说过狠话,去年上台后,中美关系也没很糟。”这方面的一个例子说明,特朗普至今仍没兑现竞选承诺,向所有中国产品征收45%关税和把中国定义为货币操纵国。

特朗普仍未完整表述对华政策

特朗普上台一年后,美国对华政策到底是什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表示,无论是连贯的对华政策,还是以对华政策为关键组成部分的亚洲区域全面政策,特朗普政府目前都还没做出完整表述。

韩磊曾担任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助理、负责中国事务。他判断,美国不想与中国对抗。不过美国本届政府已表明,美国会在与中国维持建设性和以成果为导向的双边关系的同时,直面挑战那些它认为损害国际秩序的中国政策和行为。

美国似陷入“中国崛起”困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明江表示,从美国目前的公开表述,无法看出具体、可行的遏制中国影响力扩大的行动方案。

他认为,美国就算不乐见中国在南中国海和全球治理方面的影响扩大,就算气愤中国没有更积极要求朝鲜放弃核武,但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有效改变这个局面,美方似乎还没把这个问题想透。

他判断,以美国过去的经验和目前的局限来看,美国就算有了方案,也未必能落实并取得所要的效果。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似乎显得束手无策,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处境。“中国已经是崛起的大国,美国想要遏制中国,已经不可能了,为时已晚。”

特朗普上个月发表国情咨文时表示要增加军费,以应对包括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竞争所带来的挑战。

不过,李明江怀疑,在特朗普也承诺投入巨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国内问题的情况下,难以想象美国还有足够的财政能力来大幅增加军费。

美有膨胀假想敌之嫌

有分析认为,美国对华摆出的强硬姿态,更多是摆给美国国内选民和鹰派力量看,有膨胀假想敌之嫌,目的是说服国会同意增加军费拨款,同时转移美国公民对国内经济存在根本问题的注意力。

全面贸易战不太可能开打

中美博弈最尖锐的领域不是安全,而是经贸。不过中方学者相信,中美在经贸保持合作的条件不变,美国不至于真的全面展开对华贸易战。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受访时解释,中美贸易互补性太强,货品的替代性低,上述两项中美经济关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中美不太可能爆发贸易战。

她指出,中国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重要的区别是,中国不单是庞大的输出国,也是庞大的市场。美国如果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而限制中国的进口,迫使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美国将失去中国市场的机会,那可能会得不偿失。美国当年因为与日本严重贸易逆差而展开贸易战,这不大可能在美中之间发生。

阮宗泽表示,美国试图重新定义中美关系,要把它引向冲突和对抗,但中国在中美关系当中不是被动的角色,“中美关系不会因为美国想把它引到哪里就走向哪里。”

他说:“越来越多美国人认识到,中国不是一个小伙伴。不是今天觉得中国有用就跟它合作,明天觉得它没用就可以搁一边。今天中国已无处不在,美国必须要认真全面地思考和中国的关系。”

中美都有“中国超越美国”幻想症

美国舆论正放大美国对华威胁,与此同时也在放大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以及中国取代美国的可能性。

澳洲国立大学教授怀特(Hugh White)月前在《没有美国·新亚洲里的澳大利亚》文中大胆论证: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美国主导亚洲的时代已接近尾声,美国甚至连与中国共享亚洲的选择都快没有了。

中国官媒新华社1月24日在达沃斯论坛期间刊登英文评论,呼吁世界在中国和美国的世界观之间选其一。评论表示,中国倡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对比特朗普倡议的“美国优先”政策,显然是更正确的选择。

夸大实力 中国舆论与现实不符

美国把中国定义为长期战略竞争对手,被部分中国舆论理解为这是美国对中国实力上升的间接肯定,并为中国能与美国分庭抗礼、为中国已强大到让美国惧怕而感到自豪。

这种夸大中国实际威胁的论述显然与现实不符,虽满足了部分中国公民的虚荣心,但也增加美国舆论对中国的戒心和误判中国的可能性。

陈凤英说:“美国表现得有一点忌惮中国,一些中国学者的心理膨胀就出来。加上有些中国投资者在海外的巨额投资,有些消费者在海外放纵消费欲望,使得大家真的以为世界上中国最牛。这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担忧。”

她认为,这种心理压力导致美国战略团队对中国实际威胁的误判。“他们心里不停地重复想,中国来了、中国赶上了、中国超过了,结果就深信这是事实。这有点像幻想症。”

她形容中国经济其实像泡水后膨胀的中药胖大海,“大而不强”。中国经济和社会其实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社会流动固化、中产阶级的焦虑、未富先老等。

她说:“中美各自为了国内的政治需要而做宣传,结果看似两国正走向对立的局面,实际上真的不是。”

美国智库和舆论经常突出强调中国的强军工程,例如在南中国海岛礁上的军事设施部署。不过事实却是,中国的综合军力和运兵经验远不及美国。例如,美国有11艘航空母舰,中国目前下水的只有一艘。

再如,美国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把中国不断提升核能力说成是美国必须提升核能力的理由之一,但事实是,中国的核武库远远落后于美国核威慑水平。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拥有近6800枚核弹头,这至少是中国的25倍。

维持总体稳定态势是北京基调

李明江表示,从中国处理东海、南中国海、台湾海峡问题的方式可看出,北京的政策基调是,在能维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主张缓和、维持总体稳定的态势。“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国不大可能主动挑起大的冲突或进一步改变问题现状。这就对美国没有刺激因素,使美国没有在地区军事安全问题上加大力度反制中国的着力点。”

韩磊表示,美国中国都不想冲突,但随着中国尝试扩大对区域秩序和全球治理的影响力,中美的价值观和原则经常出现分歧。他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改变国际秩序和在南中国海、一带一路倡议方面追求自身利益时,还是谨慎为妙。”

舆论放大了威胁论

中国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解决好国内的问题比拓展国外影响力更为紧迫。他们明白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局限,也深知中国的实力未及美国水平,过早正面挑衅美国存在风险。这是为什么中国目前对美国实际构成的威胁,远不及舆论所说的那样严峻。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