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时地利人和齐全 长三角城市群迎东风

字体大小:

2016年6月,中国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从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为长三角发展定调: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去年10月中共十九大后,经局部调整的长三角三省一市领导班子陆续到位,地方领导层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动作频频,拉开了这项国家战略发展的新序幕。

接受《联合早报》访问的学者分析认为,与过去20多年相比,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已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思维,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城市之间打破地方利益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三角一体化’占据了难得的‘天时’‘地利’,受到的政治重视程度,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中共政治局新星、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具备浙江、江苏二省和上海市的从政履历,以及获得中央高层信任的‘人和’因素,诸种利好集聚,长三角城市群等待的东风吹响。

4月的中国春暖花开,安徽西南部的小城池州迎来大批到佛教圣地九华山旅游的访客,这也是农历新年过后戴文迪最忙碌的时刻。

从事房地产和会展活动的戴文迪,近两年开发了一桩新生意:接待来自上海的老年养生团。

她透露,公司现在每年要接待至少五六千名到九华山旅游的上海老人,这些来自大城市的退休年长者手头宽裕,除了上九华山参拜地藏菩萨,更有兴趣到当地看房地产和疗养设施。

戴文迪受访时说:“有了高铁以后,上海到安徽很方便。这里的环境好,有山有水,费用低,很多上海人退休后有兴趣来这里生活。”

近几个月频繁见诸报端的长三角一体化话题,更是让戴文迪看到商机。她笑言:“到时候长三角更加联通,整个区域发展起来,安徽这个穷亲戚也能沾点光。”

长三角一体化成为三省一市领导层要务

长三角三省一市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在巨大的中国地域版图中仅占1/26,承载的却是中国六分之一的人口,每年的生产总值(GDP)占全中国近四分之一。如果放到世界经济版图上,长三角经济总量可跻身全球前五,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中国舆论更是把长三角城市群定位为全球第六,媲美世界五大城市群。

20180408_news_tegao1_Large.jpg

2016年6月,中国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首次从国家战略布局的高度为长三角发展定调: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去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后,经局部调整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地方领导班子陆续到位,他们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上频繁“下棋”,凸显升级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长三角一体化,正成为地方主官的一项要务。

去年12月初,上海市党政代表团到周边三省考察;一个多月后,四地主要领导聚首苏州,达成“创新引领,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共识。上个月的全国两会期间,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一把手”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再度勾勒区域合作愿景,提出通过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和机制完善五个着力点,共同推动长三角融合。

长三角过去多年缺乏宏观协调

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是新命题,1992年中国建立长三角15个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后,这个区域融合议题断断续续都在推进,但许多年过去,由于缺乏宏观协调,一体化并没太多实质进展。有观察甚至认为,这片中国经济的沃土在区域规划上甚至落后于长江中游的一些城市群,而姗姗来迟的区域融合,也折射出长三角城市之间复杂的利益格局。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向《联合早报》指出,地方政府多年来一直存在GDP竞赛,长三角城市为取得漂亮的经济成绩单,不约而同聚焦更容易做大的产业,导致城市产业缺乏细化分工,长期存在同质化竞争问题。

一个具体例子是长三角多个沿海城市都在发展的港口。周伟林说:“港口集团属于每个省份,各地都有自身利益要保护,所以大家各自为政,没有做好分工,也没有形成规模。”

他补充:“多年来的GDP竞赛,形成了地方保护主义,引发以邻为壑、行政壁垒等非市场化做法。”

地区之间缺少协调,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愿积极对接,一个明显的外在表现是长三角省市边界的“断头路”。

上海西部的青浦是上海唯一同时接壤江苏和浙江的行政区,区内有13条道路到了省市边界戛然而止,车辆不得不绕远路,依赖主干道通行。缺乏合作机制、专项规划和政策支持,让打通“断头路”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难啃的硬骨头,是各省市未来需协调的其中一项工作。

占据天时地利 长三角区域合作再发力

如今长三角在区域协同合作上再发力,是否会再度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受访时分析,长三角和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中国的城市群发展三大重点,此次受到的政治重视程度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受访学者也认为,本轮长三角一体化占据了难得的“天时”“地利”。与过去20多年相比,迈入新时代的中国已从追求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最大的改变是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思维,这为城市之间打破地方利益格局提供新的有利条件。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系副教授李治国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已经改变,不再拼经济增速和GDP总量,各地更容易形成相互错位的定位,在发展和治理上更容易达到默契和融合。”

这意味着长三角三省一市未来更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例如上海作为长三角门户,可发展金融服务、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传统上以吸引外资为强项的江苏可延续这项特色;浙江则着重发展民营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拥有丰富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安徽,则能在旅游、养老等方面发挥特长。

高铁网络的迅猛发展,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也为长三角新一轮一体化提供“地利”条件。目前,长三角已开通20条高铁线路,正在兴建的有九条,另有16条在规划中。

周伟林说:“高铁对打破地缘分割的作用很大。下一步要做的是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比如上海把地铁修到嘉兴、苏州,形成交通、劳动力、房地产、公共服务的统一市场,让整个区域向同城化发展。”

一体化的硬件条件成熟后,周伟林认为,“剩下要做的无非是打破管理部门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只要扫清制度和思想障碍,长三角一体化潜力无限。

今年1月底,由沪苏浙皖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成立,正式启动规划工作。目前这个办公室正着手拟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长三角一体化被中央和地方寄予厚望,但李治国提醒:“强调整体规划和布局的同时必须尊重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不能因制定了工作时间表或计划清单,就忽略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者: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三大城市群将成为主引擎

中共中央高层大力推进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城市群,正在构建中国经济新版图,受访学者认为,这三个城市群未来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在经历长时期的高速度增长后进入“新常态”,能否继续保持6%以上的增速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相信,三大城市群能稳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这几个地区发展得好,中国6.5%的增长基本上就有保证”。

20180408_news_tegao4_Large.jpg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李治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三个引擎。(互联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李治国也把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形容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引擎”。他指出,这三个区域自北向南形成中国三个最有活力的城市群,具备明显的集聚效应。

他说:“现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活力联系紧密……这三个城市群也会产生更大辐射效应,例如长三角城市群未来甚至能带动江西等周边省份的发展。”

20180408_news_tegao3_Large.jpg
上海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李健:中国重点发展三大城市群的同时,须考虑区域平衡发展。(李健提供)

上海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李健则指出,目前这三个城市群的GDP约占中国经济总量四成,“它们对中国非常重要,也是发展重点,但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考虑到区域发展平衡”。

他也指出,这三个区域在战略层面具备示范作用,例如京津冀的发展要实现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将为核心城市对区域由虹吸效应转向溢出效应提供示范。

在迈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城市群形成的一体化市场,也为中国试验新的改革开放举措提供平台。

20180408_news_tegao2_Large.jpg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地方政府GDP竞赛导致长三角产业存在同质化竞争。(周伟林提供)

周伟林说,中国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取决于改革红利,城乡分割等行政制度障碍若能取得突破,将有效推进中国下一轮改革。他也认为,在一国两制背景下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必须打破意识形态、市场货币、法律制度等阻隔,从中汲取的经验在今后大陆和台湾市场融合中也具备借鉴意义。

从政履历加分兼得中央信任 李强成为主要推手

去年12月,履新仅一个多月的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率领市党政代表团到苏浙皖三省“走亲戚”。《人民日报》随后发表文章指出,尽管外界猜测李强“迟早会有一次‘长三角行’,但没想到,这一行动来得那么快。”

这次备受瞩目的“长三角行”向外界释放出信号: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李强(59岁)主政上海的重要任务。这名十九大后进入中共政治局的政坛新星,也是长三角一体化的主要地方推手。

在外界看来,由李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对了人”。特有的个人从政履历以及高层的信任,让李强成为这项工作的不二人选,构成了“人和”因素。

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周伟林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的战略部署,在中央高度集权、政治强势的氛围下,只要有强劲的执行力就能有效推进,熟悉长三角各地优势和局限的李强,正好具备这样的执行能力。

长三角情结深 中央高层器重

以从政履历看,李强有很深的长三角情结。他长期在浙江任职,2012年至2016年担任浙江省省长;2016年调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去年10月中共十九大后出任上海市委书记,也就是说三省一市中,他当过其中两省一市的一二把手。

再者,李强的仕途走过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如今再主掌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上海,凸显了中央高层对他的器重,也含有要委以推进长三角融合重任的意图。

上述条件将让李强在协调各地利益和矛盾、促成共识时更能展现魄力。许多人也注意到,李强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任职时的部下,习近平2002年出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李强是温州市委书记,两年后获提拔为省委秘书长,成为习近平“大秘”。

2014年,时任中央候补委员、浙江省省长的李强被安排参与起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足见高层对这名“之江新军”骨干的器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指出,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必须打破地方各自为政的格局,李强个人的背景和资历如果发挥得当,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起到正面和积极的作用。

人缘与口碑都不错

据《联合早报》采访一些在江苏和浙江同李强有过直接接触的人士观察,李强在两地建立起不错的人缘与口碑。

与李强有过直接接触的消息人士向本报形容,出生于温州瑞安的李强作风稳健、诚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而且有独立见解,思维也较为开放。这些素质让外界更看好由李强主导推进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李强能否推动一体化实质进展,相信也是中央评估他政绩的重要指标。

一名商界人士也告诉本报:“李强和企业家会谈都做足功课,提问题非常具有针对性;看得出他是要做事的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