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情

“天价药”背后法理与情理拉锯 《我不是药神》凸显医改困境

《我不是药神》票房上映短短几天,就成为中国影史上第50部票房超10亿人民币的电影。许多观众赞许影片题材写实而犀利,击中中国社会“看病贵”的痛点,也揭示出医疗体制的不足。(互联网)
《我不是药神》票房上映短短几天,就成为中国影史上第50部票房超10亿人民币的电影。许多观众赞许影片题材写实而犀利,击中中国社会“看病贵”的痛点,也揭示出医疗体制的不足。(互联网)

字体大小:

虽然《我不是药神》触碰相对敏感的课题,但官媒对影片普遍给予认可。《人民日报》指出,《我不是药神》“对人心有触动、对人性有认知”,博得大家泪水同时,也让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为关注焦点。

疗效相同的两款抗癌药,“正牌药”在中国叫价约两万元(人民币,下同,约4086新元),找人从印度代购仿制药却只需500元,捉襟见肘的癌症病患,是否应该冒着法律风险选择后者?

“天价药”背后法理与情理的拉锯,是最新中国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主题,该片上周四在上映以来票房狂卖,让“中国看病贵”的社会痛点课题再度浮出台面,也凸显出中国医疗改革持续面临的挑战。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一名药店店主从2002年起,从印度非法代购血癌药“格列卫”并转售给中国病人的故事。由于当时正牌进口药十分昂贵,廉价的“印度格列卫”成了抢手货。这款仿制药让不少病患延续性命,但药店店主终究躲不过法网,最后以走私假药罪名被判入狱。

上映短短几天,《我不是药神》票房火爆,据新浪娱乐报道,该片票房截至昨天已破10亿大关,成为中国影史上第50部票房超10亿的电影。口碑方面,影片在影评网站豆瓣上获得罕见九分好评,许多观众赞许影片题材写实而犀利,击中中国社会“看病贵”的痛点,也揭示出医疗体制的不足。

虽然《我不是药神》触碰相对敏感的课题,但中国官媒对影片普遍给予认可。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我不是药神》“对人心有触动、对人性有认知”,博得大家泪水同时,也让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为关注焦点。

不过评论强调,中国近年来已在医疗改革尤其是控制药价方面作出努力,包括在2016年和2017年启动两次医保谈判定价,通过与制药公司的谈判,降低十几种抗癌药物的价格,并将其纳入医保。此外,进口抗癌药品今年也实现了零关税政策。

至于《我不是药神》聚焦的“格列卫”,其专利已在2013年结束,药价之后显著降低,但就整体中国市场而言,抗癌药价格仍偏高。

专家:中国仍处仿制药阶段

从事生物医药分析的重庆迪纳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蒙敏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释,这是因为中国药企仍处于制造仿制药的阶段,几乎没有原创药,而当下较热门的治癌“靶向药物”(针对特殊组织、细胞起作用的药物)都得进口,这些药物仍处于专利保护期,价格较高。

她认为,要降低药物在中国的价格,首先要让这些药物列入医保,其次是鼓励中国药企研发新药,而非像印度一样允许仿制药产业蓬勃发展。“研制新药需要几十亿美元,仿制出几百块钱的药,老百姓是受益了,但那么快把药仿制出来,药企不赚钱,哪来钱搞新药?”

蒙敏进一步说,中国医疗产业此前监管不足,即便是仿制药,也有药企造假,“这也是为什么有国人愿意花10到20倍的钱去买国外的药,甚至到国外参加临床试验。”

上述局面凸显了中国医疗改革面临的挑战。《人民日报》评论写道:“看电影不需多长时间,改变现实却要全国每个人用无法丈量的长时间实现,且给国家一些时间,毕竟我们是人口第一大国,发展中国家还面对无止境各类医疗药品需求。”

有分析指出,今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新成立的国家医疗保障局,接下来有望出台控制药价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央视新闻昨天便报道,该局接下来将展开准入谈判,与药企协商合理价格,将目前医保外的抗癌药纳入,平衡患者需求与企业利润和承受能力。

蒙敏说:“(中国)如果把仿制药做好,让老百姓吃的药真的如标签上所写的,这就是一大进步,但这还远远不够;第二步是确保中国药企不是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这需要投入研究与开发,以及对创新的鼓励。”

(记者是《联合早报》重庆特派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