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建交30特辑

引领新中合作26年 苏州工业园区续写典范

字体大小:

(本版由苏州工业园区呈献)

从昔日金鸡湖畔的洼地与农田,到今天成为江苏商业贸易枢纽和创新试验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26年来,见证了新中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两国关系的持续升华。

新加坡与中国建交30年来,两国政府间三个合作项目中最先起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设在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

从昔日苏州金鸡湖畔的洼地与农田,到今天成为江苏商业贸易枢纽和创新试验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发展26年来,见证了新中合作的不断深化和两国关系的持续升华。

追溯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史,就不得不提及新中关系的两位奠基人——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和已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

1978年1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对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与管理留下深刻印象。1992年他在对中国改革开放意义重大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学习新加坡的经验。

同年9月,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时,也表达了新中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分享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新中双方进行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于1994年5月启动首期开发建设。此后,数千名苏州中高层官员和管理人员分赴新加坡接受培训。新加坡政府也向苏州成批派驻人才,参与园区开发。园区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三个方面均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

26年来,园区累计组织201批专业管理人员赴新加坡培训,共有3847人次接受培训。去年,新加坡贸工部也选派首批四名政府机构官员到苏州交流,加深彼此了解和互信,进一步巩固合作基础。

在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过程中,新中双方曾出现一些分歧,但最终经过通力合作找出解决方法。2001年起,双方调整园区开发公司的股比结构,中方开始承担大股东责任。2003年底,园区开发公司在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的基础上,消除了历年累计亏损。同年,苏州工业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10年再造一个新苏州。

随着园区发展日渐成熟,苏州工业园区运营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去年12月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家级经开区开发运营主体,标志着园区发展模式受市场认可,也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作为新中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为双方日后开展的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新中经贸往来也日益频繁。自2013年以来,新加坡连续成为中国第一大新增外资来源国和第二大新增对外投资目的地。

如今,新加坡企业共在园区投资623个项目,在园区的新加坡企业合同外资达34.12亿美元(下同,46.61亿新元),新加坡企业合同外资占园区历年累计合同外资总额7.5%,是园区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园区在新加坡也投资20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近10亿美元。

苏州园区经验获国内外输出

在自身发展取得成功后,园区发展战略由“引进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区域合作、省外城市联手和对口援建等“飞地”模式,园区向江苏其他城市和安徽、浙江等省份输出园区建设经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到2.0阶段,项目合作从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主。园区各个企业积极寻求发展机遇、探索走出去合作发展模式。今年,中新集团携手新加坡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开拓商机,与新加坡胜科集团合作在缅甸设立首个海外工业园区项目,这标志着园区的飞地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访问新加坡,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也将在年内召开,两国已将公共卫生合作纳入JCBC合作机制内。苏州园区多年来吸引积累的生物制药企业逐步发力,积极投入冠病疫苗研发,为新中两国未来在公共卫生和医药等领域提供新合作契机。

随着中国转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升级转型的苏州工业园区将为新中双方探索新合作模式提供参考借鉴价值,继续在两国深化合作之路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