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尧:怀念是这么微弱

字体大小:

几个月没读小说,没时间没耐心也没专注力,直到昨晚读完《台北故事》,读到最后睡不着。

那是发生在90年代台北街头的同志爱情故事,故事情节虽然几度浪漫到失真,但那个压抑郁闷的90年代和郁闷的台北盆地,作者描写得让人读到几乎喘不过气。

如果说21世纪是被科技拉着失控向前冲的时代,90年代就是一个等待爆发的加速期。大家心里揣着兴奋与不安,开始迎接一切事物日新月异的新常态。

有趣的是作者是一个90后的女孩。90年代她还年幼,不会有什么深刻记忆。但她凭对那个年代的迷恋和史料与想象,拼凑出了一个几近真实又迷离鬼魅的台北城。

我们对于没经历过的时代都有一股隔着距离的美,这和经历过、隔着距离的怀旧有点不同。

随歌曲回到某个年份

前两个星期电台进行“音乐时光之旅”,每小时随歌曲回到某个年份,也听听众在那一年的故事。大家在90年代有好多故事。谁在哪一年和前任情人分手,花了多少时间走出来;哪一年出国留学,舍不得当时的家人;哪一年开始听广播,出社会工作……许许多多的细节拼凑出一部分的新加坡90年代。

突然想,10年后当我们回顾21世纪的现在,会有怎么样的故事?也会有这么多感触、况味吗?

那些年没手机没网络,生活有许多等待,等人、等信、等电话响起……似乎有更多时间品尝爱情的各种滋味。现代人等爱情萌芽都缺乏耐性。

也许当我们跨进科技领头的21世纪,就注定要用专注力换取它带来的所有便利。如今全世界都在追求速度,精简的内容,视听觉的不断刺激……放慢速度品尝生活深度,听起来就像苍凉的摇旗呐喊。

当中包括之前和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作访问,她提到在《四马路》要听众把手机锁起来的念头:“现代的我们太容易拿起手机,躲避生活出现的所有空白空隙。放下手机抬起头看周遭的改变、发展,和身旁的一切对话。”

和生活、过去对话的能力

是呀,移动科技切碎了生活里可以品味生命的时刻,当我们失去和生活环境对话的能力,终有一天也会失去和过去对话的能力。

《台北故事》的结尾是遗憾的,读到最后胸腔像被什么给压住,想哭出来。

两个主人翁若活在这个年代,也许悲剧不会发生。但我是为他们难过的吗?好像也不是。更像是认清有些过去的遗憾永远不可弥补,就如他们不可能在21世纪再相遇一次。

那晚我一直听张学友的歌,直到睡着。

除了音乐和不断褪色的记忆,对于已经过去的我们实在无能为力。连怀念都显得虚弱。

(作者是UFM100.3 DJ)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