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得壮烈 爱得狭隘

《安市城》在韩国票房大好,却招引了好些中国网民的口诛笔伐。(剧照/互联网)
《安市城》在韩国票房大好,却招引了好些中国网民的口诛笔伐。(剧照/互联网)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由金光植执导的《安市城》(The Great Battle),是耗费215亿韩元(超过2600万新元)拍摄的韩国古装战争片。故事说的是中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率领20万大军入侵高句丽王国,节节胜利;韩国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杨万春(赵寅成饰)领导仅有5000战士的安市城顽强抵抗,长达88天的攻城战由此展开。

三块试金石

《安》在韩国票房大好,却招引了好些中国网民的口诛笔伐。他们所提出的“罪状”,不外乎以下数端:篡改历史;延续了让韩国人自我感觉良好的野史及小说家言;丑化了所谓的治世圣君唐太宗。

平心而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拍摄这种题材,总不免要从鼓舞民族精神的角度出发,歌颂我方之神勇壮烈,并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丑化外来侵略者。我们应当看穿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的历史观,关注它有没有做到以下三点:(A) 尊重史实;(B) 尊重常识常理;(C) 让我们感觉到所歌颂的精神有其普世意义,不限于一族一国、一时一地。倘若这三点都已严重违背,片子即纯属宣扬狭隘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哈哈镜,迟早会被世人送往电影史的垃圾桶。我们用A、B、C这三块试金石一测,马上就能看出《安》真正的问题所在。

成就贞观之治的唐太宗被丑化、扁平化,甚至被射穿眼睛(中国的史书并未记载此事,但文艺创作者玩历史演义,有幻想这点细节的自由),虽然让中国观众感到不舒服,但这样的刻画未必全无价值。它至少提醒大家:我族眼中的英雄伟人,未必是异族眼中的英雄伟人。中国过去并非只有被列强欺凌、鄙视、瓜分或侵略的屈辱史,或者金碧辉煌的汉唐盛世而已——它曾经也是周边邦国眼中可恶的侵略者,是异族本身“爱国英雄”的抗争对象。我们翻一翻日本、韩国、越南、西藏的古史就知道。现今正当中国走出“和平崛起”时期,在全球范围张扬势力之时,《安》背后借古寓今的意思以及华夏邻国人民的集体抗拒心理是很清楚的。

《安》较大的问题在于结尾宣称中国的统治者经此一战,怕了,从此不敢再来。这完全隐蔽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安市城一役只是暂时延缓了侵略。唐太宗回国后其实一直都在派人继续攻打。20多年后,唐军终究把安市城将士们拼死保卫的高句丽王国灭了。(唐太宗的大军是否像剧中那样,被浩浩荡荡的高句丽援军吓跑,当然也是个问题。)在史实的映照之下,《安》历史修正主义式“天佑大韩”的神话有如可笑的自我欺骗与陶醉。

过分的自我吹嘘及浪漫化色彩还体现在别处。剧中一介女将凭着匹夫之勇,单枪匹马就能杀入20万人的重围,直奔大唐皇帝跟前伤其龙体,无疑太过儿戏,所侮辱的并非华夏民族的尊严,而是常人的智慧。剧末更干脆抬出诸神的佑助,让极为疲累的杨万春做出不可能的事,遥遥一箭定输赢,我们只能称之为童话思维。

《安》的结尾另有一处非常吊诡的败笔——杨氏的死对头出兵相救,既全无说服力,又全无悬念。能做到如此的“双无”,也算是天才的一种了吧!

就这样,《安》只剩下些许具普世价值的英勇悲壮,从头到尾搭配还挺到位的打击乐,尚可激荡人心。本片或许能让观众看清天底下所有“爱国主义”宣传的局限与相对性。在“国家”/“民族”一类范畴本身越来越值得反思的当今世界,这样的觉悟正可以是通向开阔的契机。

魔戒配战狼

《安》弥漫着太多西方电影的影子,也是让老吴甚感不快的一点。攻城战打得壮观,但满眼都是《魔戒》三部曲。唐太宗等同于《战狼300》中的波斯神王,结尾出现的铜面护卫队以及遥遥一箭的奇迹更是强化了这一印象。

此外,《安》在视觉上徒有万马奔腾、千卒蚁附的大气派,演员们韩语口音太重,正暴露出本片本质上的格局狭小。连抛石机、攻城塔、凯撒大帝临阵大搞土木工程的手段都搬出来了,居然找不到真正的华人来饰演唐军阵营中的要角,说两句不叫人起鸡皮疙瘩的中国话。一个都没有。

说实在的,本片有个别画面拍得挺用心,光线出色且取角不凡。但德国纳粹80年前拍一堆宣传片,宣扬雅利安人或日耳曼人有多么伟大优秀,也曾拍出不错的艺术效果。说了等于白说。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