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足轻重的一年

《1917》不乏激烈场面,但观众如果期待大规模敌我互望驳火肉搏的传统表现方式,那绝对是没有的。(剧照/互联网)
《1917》不乏激烈场面,但观众如果期待大规模敌我互望驳火肉搏的传统表现方式,那绝对是没有的。(剧照/互联网)

字体大小:

《1917》本质上只是一段小品……所谓的“大”并不包含对具体史实的探研,它真正的兴趣,在于更具超时空性质的某些情志与感慨。

本周影评

对史学感兴趣而记忆力又较好的读者们,也许会记得黄仁宇写过一部名著,叫做《万历十五年》。此书原本的英文名称,直译为“1587年,无足轻重的一年:衰亡中的明朝”。这无疑是在说反话。万历十五年若真是“无足轻重的一年”,作者又何必深入研究它,并就此写出洋洋20万言的专著?书名如此,似乎只是一种策略,意在吸引读者追问:“历史上的这一年,到底有何特殊意义?”

看本年度第一部引人瞩目的战争片——名导Sam Mendes(山姆曼德斯)的新作《1917》,老吴不免也要问:“1917年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当然有。1917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转机的关键时段。参战的欧洲列强正胶着已久,此时德国估计错误,美国不远千里派兵上阵,开始打破僵局。战后欧洲各大势力的重新洗牌,美国的崛起,二战的远因——大历史的伏笔都在此一一埋下。

然而,对于《1917》,这一切仿佛都是毫不相干的事。本片虽然专讲两个英国士兵如何承担极危险的任务,必须穿越敌军阵地,赶在隔天黎明前传达紧要的命令,实际上连作为敌方的德军在银幕上都只有单薄的存在感。剧中并不缺乏激烈的场面,但观众如果期待两军浩浩然如涌潮般猛烈交接,大规模敌我互望驳火肉搏的传统表现方式,那绝对是没有的。敌人永远都是零星的,来去忽忽或身在远方,只在我方周围留下巨量暴力的痕迹和确确实实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有如独角戏的这场战役中,我们根本看不到“1917年”的历史意义。应该说,片名是不恰当的,没点中要害。《1917》本质上只是一段小品,讲两个人在顶多十几个小时内的生死历险,兼且试图以小见大,但所谓的“大”并不包含对具体史实的探研。《1917》真正的兴趣,在于更具超时空性质的某些情志与感慨。

滋味还往细处寻

主角因英勇而领过勋章,但后来竟把它拿去换酒喝,可见他明白“英雄”二字的空洞。本片既没有英雄,也没有让“英雄”呐喊着打倒的邪恶,只有在遍地腐朽和残忍的战场上,必须把工作做好的小人物。

当这样的小人物很不容易,一路上一再突然遇到想也想不到的各种状况。在全剧营造近似一镜到底的假象之下,加上渐进调紧张力的音响配乐,整个任务倍显凶险。本片初看时有新鲜感,令人心跳加速,但恐怕没有一看再看的价值。

片中有不少容易错过的细节,倒是颇堪品味。比如反复出现的动物尸骸,提醒我们无谓的战争也牵连了人类以外无数的生灵,罪莫大焉!几张南亚裔和非裔脸孔,则是向被人遗忘的战士们致敬,提醒大家:在一战中冒死献力者并非只有白种人。又比如主角在小镇废墟中经过马戏团的宣传海报;小丑的图像瞬间即逝,却暗示了战争的荒诞可笑。主角在战壕中遇到莫名其妙痛哭的军官,久问不答,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小谜团——然而,面对哀鸿遍野的巨大荒谬,穷途悲泣又真有那么不可理解吗?

小人物的狼狈逆行

《1917》颇显力度的一点,在于刻画小人物的狼狈。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只是努力要完成该做的事,一时间却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地置身于动态完全迥异的环境中,不得不逆着群体的动向艰难前进,到处询问而不得要领,只能像风中落叶般任人左指右引,惹得周遭自以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地头蛇啧声连连,甚至出手阻拦?如果深知其味,那《1917》将近尾声的一段即是古今一同,足以发人苦笑。

看戏看了老半天,原来《复仇者联盟》系列中饰演奇异博士的Benedict Cumberbatch(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要到这个部分才短暂亮相。不过,也就是又一个讨人厌的领导而已。老爷开金口,小厮栽跟斗,这个世界谁还能体谅谁呢?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