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际艺术节观众反应 “王景生”品牌效应

字体大小:

SIFA坚持挑战既有思维的艺术取向。我很高兴见到观众接受这一方向,接受“艺术是推进城市思维的方式”。——王景生

由王景生主催的第三届新加坡国际艺术节,被不少受访者评为很“王景生”。“王氏”艺术节虽趋向“小众”路线,却获得观众不俗反应,今年的售票率达96%,观众人次为15万5000人,是去年的2.5倍。

新加坡国际艺术节(SIFA)17日圆满落幕,艺术总监王景生的小众、精专追求,获得观众不俗支持,售票率达96%,其中四分之三售票节目售罄。

王景生受访时说,今年有约15万5000名观众人次参与了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与前奏节目“大众学堂”,如此数字显示本地观众已以艺术品质为先。

今年观众人次是去年的2.5倍,去年艺术节观众人次为6万2000人。

本届艺术节,以色利籍设计师Ron Arad的大型录像装置“720°”在滨海湾花园免费展出两周,大大增加了艺术节受众。

王景生说:“SIFA坚持挑战既有思维的艺术取向。我很高兴见到观众接受这一方向,接受‘艺术是推进城市思维的方式’。”

挑战思维难免会碰触禁忌。伊朗摄影师塔瓦卡莲(Newsha Tavakolian)“I Know Why The Rebel Sings”摄影展中,15张战地摄影作品因涉及“与恐怖分子相关组织的成员的照片”,在开展前三天被媒体发展管理局告知不得展出。此外,瑞士导演米罗劳(Milo Rau)以比利时杀人魔马克·杜特斯(Marc Dutroux)为题创作的《五个小故事》(Five Easy Pieces),虽由儿童演员演出,却因题材敏感被媒发局列为R18级。王景生及创作者对这些决定都表达了失望,引起话题。

本次艺术节以“潜力”(Potentialities)为主题,20个节目中,三个节目由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独立委托创作,四个节目为艺术节与其他国际机构联合委托创作。节目中剧场为最大宗,其次是舞蹈,音乐节目有两个,此外还有装置艺术。

王景生视任SIFA总监为自愿国民服务

明年将是王景生第四次,也是本次任期最后一次担任SIFA总监,同时也将回到新加坡本地艺术团体、作品为主的轮转。

王景生说:“我想新加坡人必须明白,你绝无可能一辈子呆在同个工作位子上。新加坡几乎是一党制系统,新加坡人习惯了,以为公职很少变动。我很高兴能够将艺术节总监的职务交给继承者。我将之视为一次我自愿为之的国民服务。结束任期,我将回返纽约继续攻读我的博士学位。”

几年来,观众在王景生的熏陶下,似乎已逐渐习惯他的方向和品味。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少受访者在评价一个节目风格时,说这个作品很“王景生”——王景生确为艺术节打上了标记,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他为艺术节带来的品牌效应。

比起往届由他人主导的艺术节,这几年,“王氏”艺术节观众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更多年轻人对艺术显示出兴趣,这一部分观众是新增受众,但相对的,也有一部分年长观众流失。这可能是王景生的“小众”牌效果,资深观众不太买账,却切合年轻观众胃口。

从事传媒行业的黄小姐(30岁,不愿具名),长年来都关注艺术节也观看了本次艺术节的三个节目,她受访时说:“与其说今年的节目吸引人,更准确地说是我发现近几年艺术节填补本地艺术界长期存在的空隙,不管是在视觉、编排或是策划上都很不主流,趋向‘小众’。这可能给人艺术节‘曲高和寡’的印象,对于长期看戏、看表演的观众,这样的艺术节的确带来新冲击和新挑战。”

她将自己归类为冒险型观众,不为演出预设期待,她说:“去看表演前是战战兢兢的,不知这次会不会看得懂?会不会有惊喜?我喜欢这种碰运气的感觉。”

黄小姐参与了互动式表演《我们之间的时光》,主创在滨海湾金沙活动广场搭起小木屋,长达五天108个小时演出,观众进屋观察屋主言行举止或与之聊天。黄小姐说,这是一个不错的体验,“互动艺术并非难以接近,而且艺术空间也可以很贴近群众。”

海外舞蹈节目选编跟上国际潮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观众心态是,他们多数精挑细选所要观看的艺术节节目,不会一口气看很多场,也不认为有必要这样做,在斟酌艺术形式、主题、手法后,依循个人口味,敲定想要看的节目。

佘绍芬(27岁)和谢宝贤(23岁)都是舞蹈迷,她们观看了希腊导演、编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约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的舞作《静止人生》,两人都对该作赞不绝口。

艺术节在海外舞蹈节目的选编上树立口碑,不仅跟上国际潮流,在议题探讨和美感呈现上也令人赞赏。记者也观看了讲述西班牙弗朗明哥界大师人物安东尼奥·巴尔加斯(Antonio Vargas)的写实舞剧《最后的公牛:活在弗朗明哥中》等作品,发现舞蹈观众相对固定,这在本地已成惯例,即使有佳作,舞蹈这一块,相较其他艺术门类,难有新观众的开发。

戏剧方面,几部重点作品都得到正面反响,包括:埃及独立戏剧人阿塔尔的社会议题作品《最后的晚餐》,加拿大名导勒帕吉(Robert Lepage)编创的独角戏《拼贴哈姆雷特》,搬演杀童事件的荷兰语作品《五个小故事》,王景生改编日本剧作家野田秀树的现代剧场《理查三代目》等,几乎皆取得一面倒的好评。王景生擅长戏剧,在戏剧作品的甄选和编排上有他独有的一套,联合早报特约评论人邹文森、邓华贵等,都对各自观看的戏剧作品给予赞扬。

艺术节复办时,曾因缺乏中文节目遭诟病,今年虽只有一部纯华语节目——昆曲歌剧《惊园》,却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记者观看了由名伶钱熠主演这部现代歌剧,叹服此作在传统和新意之间的微妙平衡,在美学、文学和哲学层面看,也意蕴深远,该节目是本届艺术节亮点之一。

记者在演出现场碰到作曲家许美端博士,她对《惊园》一些歌剧唱段的巧妙处理感到新意盎然。本身是传统戏戏迷的会计师李毅竹(29岁),相当欣赏《惊园》,他看到艺术节在新旧融合上所做的努力,并不认为艺术节一定要有中文节目或中文色彩,这样太刻意,只要是好作品就可以。

“按赞”人数比去年多

家庭主妇秦女士(57岁)建议:“有(中文节目)则更好,不过,重点不是一定要有中文节目,而是传统文化和华人价值观在节目中体现。”

总体而言,今年艺术节“按赞”的人数比去年多,坚持自我风格的王景生,试图改变人们以往对艺术节看“大明星”、看“商业作”的印象,努力通过另类艺术、实验艺术,甚至流行艺术,打开新视野,培养新追随者。

全职教育工作者、业余剧场工作者邹文森(32岁)说:“今年感觉上有很多来自各地的名家作品,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要看些什么,不过总体来看,艺术节很有活力,让人期待。希望下届会有本地华语戏剧团体的作品,尤其是大型的联合制作。”

张云姿(经理,30岁)往年会看艺术节的戏剧,今年没看。“艺术节举办期间,本地同时有丰富的节目,另外我对今年的制作不是特别有兴趣,不像之前有看的欲望,大多数节目很‘王景生’,我想跳离他的品味。艺术节期间,我看了42新剧中心的几场小演出,颇能打动我。”

也有受访者指出安排在剧艺工作坊(72-13 Mohamed Sultan Rd)的表演不少,那里交通不是很方便,让他们却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