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业摄影遇上手机拍照

摄影家郑家进(左)和业务经理沈宗祐畅谈手机摄影的影响。
摄影家郑家进(左)和业务经理沈宗祐畅谈手机摄影的影响。

字体大小:

社媒的“多赞”衡量方式不可当饭吃,真正的摄影人选择在没社媒状态下拍照。艺术家不是赶潮流挤排行榜的演艺人。

《艺苑》新栏目《艺谈》每月一期,邀请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与艺术爱好者对谈,论审美,谈作品,品生活。第四期《艺谈》,记者请来摄影家郑家进和业务经理沈宗祐,到草根书室做客,对谈人人可以随手拍照并上载到社交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专业摄影人的角色与坚持。

郑家进(51岁)从事摄影30年,曾任《联合晚报》摄记,后到美国大学修读新闻摄影,曾任《海峡时报》摄影主任,曾在南洋理工大学传媒系教新闻摄影,也是华文媒体集团新闻摄影评审。他凭“新加坡全景”系列获选2003年度Hasselblad摄影家奖。近几年设Platform平台协助出版23本本地摄影集,推广摄影。

沈宗祐(34岁)出生于台湾,7岁移民新加坡,网络公司业务经理。他因郑家进和Cherian George博士筹划出版的“GE11: We Were There”摄影册,发现原来街头与新闻摄影可以记录事件过程,从此中了摄影的魔。最近拍摄记录本地乩童的故事,计划明年出书。

沈宗祐(以下简称“沈”):现在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拍照普遍,会否影响新闻摄影人的饭碗?

郑家进(以下简称“郑”):喜欢摄影的人越多,对这个行业越好,有热忱与兴趣,可提升整体水平。但喜欢拍照和把摄影当职业是两回事。摄影关注的还是人,心里想拍什么,比其他东西重要。手机拍照很普遍,不代表会拍出好照片。

以前新闻摄影人在最快时间赶到新闻现场拍照就好,现在大众对新闻照态度改变了,要求最快上载到社交媒体,最先被看到最重要,好不好不重要。新闻照要求最快,但不要求最准。只要有事情发生,有手机的公众可抢到,长远来看,不会威胁到专业,但对专业构成挑战。业余拍照者不会像专业的去想新闻照的中立立场与道德准则,也不会像专业可靠性高,确保经常拍到照片。

沈:视频的普及如何冲击静态摄影?

郑:视频越普及,大众期望越不同,较少人会欣赏等了多久,走了多少路才能拍到的静态照片。以前只要有静态照片就好,现在会问有没有视频?这是不好的现象。用相机好像要用完千种功能,其实,摄影家只需最简单的功能就能拍照,思考的是照片构图。我们常爱以器材去判断照片的好坏,说其实拍照不难,相机好(或手机好)就可以了,而不是谈摄影者的功底训练或构图好。

沈:我每天都会上载照片上社媒……

郑:我经常被问:“为什么这么久没post照片?”但在吵杂的环境里,不出声者会被注意。我拍数码也拍底片,但会尽量远离群众,做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名摄影师说,没在网上上载很多照片,不是生产力不够,而是对自己要求高,很好的才公开。现在年轻人一天没上载几张照片,会感觉不够当摄影师的资格,怕被遗忘。照片上半小时后,若没人按赞,心里恐慌,若你赞他会变成害他。

社媒的“多赞”衡量方式不可当饭吃,真正摄影人选择在没社媒状态下拍照。艺术家不是赶潮流挤排行榜的演艺人。照片太多,形成疲劳轰炸。我希望每天能在社媒网上看到没看过的照片,但很少如愿。

沈:以目前数码化影像的环境,专业摄影人还能卖底片印出的照片吗?

郑:本地市场小,没有那样的环境,不能靠卖照片维生。偶尔可以卖,办展览卖出的机会高。有知名度的艺人歌手卖照片,不能反映艺术界的准确定价。国外有市场,中国就有。

沈:那么,自资出版摄影书呢?

郑:出书容易卖书难。从摄影来讲,专业与非专业、老手与新手的区分不重要。我喜欢搞摄影,它让我快乐,只要不会穷到没饭吃,不用借钱办展览就可以了。三餐养活自己才是摄影师最基本要求。

沈:很多人愿意花钱去学摄影,但很少人会去学整理、编辑照片。

郑:我们不小心把摄影弄得很复杂,以前的人拍照出于喜欢,也为了记录记忆,这就够了。将玩摄影过程专业化才是成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玩摄影走火入魔,才会深入研究,才intellectual,可是99%使用者把在乎的东西记录下来就够了。以前只有1%的专业摄影人在记录,现在有99%业余人在记录,留下大量的影像记录。

在数码民主化的年代,社会自然发展到关注保留课题的人越多,越多人参与,不用留给专人来做。只要业余人有话说,就可上网发言。家庭照记录该怎样处理,不用问专家。只是我们对这样的新自由,不能处理。

沈:你在母亲生病过世时所拍的那些照片很感人。

郑:如果从商业或市场考量就不会拍了。手机其实是很有力量的载体,通过它去看周围与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写自己的历史书。集体记忆也是由个人记忆累积而成。以前办的《城市的眼睛》岁末拍照活动,就是让拍照人享受拍照,时间过了,总会有些现象浮现,思索是否为未来趋势。

沈:你最近出的摄影集“Spooks”,我看不懂。

郑:最初搞摄影认定唯有新闻摄影值得做,有价值,挑战性最高,又影响民众生活。没想到我现在把一切都放掉了,抛开以事实为根据的摄影,而是将内心的感触通过影像传达给别人。我感觉像没剧本的导演王家卫在拍电影,以前镜头离得近,现在镜头拉得远,氛围马上不同,增添模糊感。人老了不要看得太清楚,给别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创作已十年的《寻找直子》(Finding Naoko)系列还在进行,都是无中生有的虚拟场面,而且由静态摄影组成的视频呈现寻找的过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