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深受中国19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影响,木刻版画成为新加坡画家反映社会生活与人民心声的重要艺术媒介。中国早有版画的传统,但常被视为技术而非艺术,直到鲁迅对易复制、易宣传的木刻版画寄予厚望,将之视为反映民众心声、教育大众的手段大力推广。
这样的艺术媒介,在本地一度因政治敏感而沉默,现在后继有人。
实在享受刀刻的过程
27岁的本地青年艺术家张富铭对木刻版画情有独钟,视为创作的重要媒介。他在2011年考获拉萨尔艺术学院艺术(版画制作)文凭,以版画创作在2014/2015季Affordable Art青年才艺项目中获奖。
张富铭受访时说:“木刻版画是平易近人的媒介,只要有木材与刻刀,就可将概念表达出来,风格大胆简洁直接,我实在享受刀刻而非绘画的过程。”
他认为,木刻版画比起颜料昂贵的油画,价格平民。他说:“人们往往以为木刻版画简单容易而不认真对待,长期被人忽略,其实它是非常大胆,也具表现力的媒介,加上黑白的风格,没有比它更能说故事的媒介。”
延续社会写实一脉
张富铭去年举行首个木刻版画与炭画个展“饭碗”,反映人与饭碗的重重关系,尖锐地刻画社会现象,包括在小贩中心收拾盘子的年长清洁工。第二次个展“成名在望”,通过15幅木刻版画,表现新加坡人望子成龙,人人往上攀爬的高压社会风气。
当鱼丸面小贩的父母常对张富铭与姐姐说,以后不要像他们一样,期待孩子将来“能够温饱,又有点盈余”。去年年中租用画室开始创作,兼职教学的张富铭说,至今父母见到他还是会问:“换工了没?”
张富铭的版画创作内容延续了本地美术的社会写实风格一脉(如林友权、林木化),旨在反映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其浓重的黑白色调则受德国木刻版画家凯特·柯勒惠支(Kathe Kollwitz)情绪化与抽象化艺术风格的影响;借版画说故事的当代手段,灵感来自印度尼西亚日惹画家Taring Padi。
版画是诚实的技艺
“成名在望”的作品是张富铭花了一年时间创作。他通过黑白版画和印刷、摩擦创造出质地感,让我们看到了:中产阶级饭桌上对更美好生活物质(如手工面包)的渴望,植物园知名老树下孩童们只有书包不再玩耍,小学放榜后“谁是赢家”的兴奋,人人研究往上攀爬的途径,只有益智游戏的童年,人生竞赛如跳水平台关键在起点等等画面。
张富铭说,木刻版画常被视为社会激进运动的棋子,很少人关注它在历史上的艺术表现功能。尽管自己不喜欢日本浮世绘版画的风格,但它代表版画美学的高峰与潜能。他由衷地觉得版画是非常诚实的技艺,让他能坦诚说出心中想说的话,而不太理会市场问题。
日期:展览已开始,至2017年1月9日
时间:中午12时至晚上7时
地点:集菁艺社(百胜楼#03-39)
张富铭也展出数枚印版,将在1月7日(星期六)下午2时至3时举行木刻版画示范及问答讲座(免费),报名:致电63364240或电邮peilin@artcommune.com.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