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细节后有庞大知识量——观聚舞坊《婚礼》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舞剧《婚礼》中服装道具都十分考究。(聚舞坊提供,黄鼎翔摄影)
舞剧《婚礼》中服装道具都十分考究。(聚舞坊提供,黄鼎翔摄影)

字体大小:

近日有幸观看了聚舞坊的新作——舞剧《婚礼》,大幕尚未拉开之前,心中默默思量:看编导如何把峇峇娘惹(Baba Nyonya)文化用舞蹈来呈现?更重要的是,在已有的“峇峇娘惹文化”中,本身胎带中无“峇峇娘惹舞蹈”基因(最起码现在还没形成特有的舞蹈风格),在这种缺少舞蹈本体的文化中,用舞蹈来讲述“峇峇娘惹文化”中的故事,难度似乎不小。聚舞坊这次尝试,又会以什么角度什么方式,把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以舞剧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抱着对好奇和对舞蹈的期许,等待大幕徐徐拉开……



东西合璧结构 观者畅游在时光隧道
《婚礼》以插叙方式讲述女主人公慧娘的情感历程及生活起伏。舞剧以慧娘在女儿出嫁前给她“梳起”为启始,通过与女儿的对话及回忆,把观众带到了《喜庆庆典》《忍辱负重》《乱世重生》《圆满婚礼》四幕情景之中。四幕舞剧在结构方式上,采取了传统的东方结构模式:起、承、转、合,可谓运用得恰到好处,迎合了东方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舞剧的时间轴上,编导又运用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使现实与回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又可谓无缝衔接,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更广的想象空间。顿觉:这“一东一西”的合成,不就是峇峇娘惹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吗?



服装道具考究 彰显编导用心良苦
在舞剧《婚礼》中,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峇峇娘惹文化与传统华族文化中着装与用具的差异,如为什么新娘的内衣是洁白裙装?如果你知道峇峇娘惹文化的形成中,有着明显葡萄牙与荷兰文化基因,就不难找到答案了。再如为什么婚礼上走在最前面的两位“鸣锣开道者”,各自拿了一面华人的锣与马来人的锣?若你了解中国明朝的汉人与槟城、马六甲等地马来人通婚之后所生的后裔,男称峇峇,女称娘惹,那你就不难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婚礼》的编导们能把舞剧中人物的内裙以及群众演员手持的小道具都做到精准,其背后是需要庞大知识量来支撑的,由此可见她们付出了多少精力与心血。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