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有一批执着于创新艺术路线的画家,活跃于1960至1980年代,其中12名举行联展“历史与超越——新加坡现代画50年”,展示早年近期作品共40幅。


1963年10月,七位画家——黄明宗、何和应、陈贻僮、郑志道、吴仲达、黄奕全和董长英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第一个现代画会(Modern Art Society)展览,隔年注册成团体。当时社会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具象画派为主流;纯粹意念,重视新造型与新技巧的现代主义作品非常少见,画会展览相当轰动,褒贬不一。其中郑志道作品遭受破坏。


发起人之一、曾任现代画会会长多年的何和应(81岁)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当时画展支持者认为画家敢于呈现新作品;批评者指责作品纯粹抽象,看不懂。他说:“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懂,看不懂要研究,经过解释会懂。有些人说你们走得太快,但新气息是好的。艺术不是同一类一样风格,而是讲究多姿多彩。画会会员建立个人风格,而且最起码十年要出现新变化,这是我们这一批人的信念。”


从头建立自己的体系


1970年出版的现代画会展览画册序言阐明艺术立场:作为交通要港,新加坡处在东方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现代文明之交界点,立国犹新,毫无固有文化可言。中国的艺术传统,不是我们的传统,印度的,西洋的,都不是。我们还没有传统,我们是新兴国家,还没建立自己的艺术体系,焉谈得上传统。我们不能以中国水墨章法写些新加坡风景,也不能以西洋写实手法画新加坡人,便可逼人承认这是我们新加坡的艺术。若要建立自己的体系,必定从头做起。唯有创新,才是我们新加坡的艺术文化。我们走自己的主观路线,去试验冒险,方能期望从东西艺术堡垒中杀出一条生路,那就是自己的路。


1971年画册提出:绘画贵在有体系,有独创性及灵性,生命的线条,气息的笔触,独特的结构,活动之色调,何必局限于真不真、像不像或什么意义?1972年画册引用纽曼(Barnett Newman)的话“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现代绘画的历史,我们可以说现代绘画是它与其被界定下的范围的斗争”来表明现代艺术本就不该有界限。


画会成立后,会员增加,包括陈彬章(77岁)、孙琴安(82岁)、沈板亮(77岁)、郑志道(76岁)、邱瑞福(82岁)、梁其栋(77岁)、林龙成(67岁)、唐近豪(71岁)、姚照宏(81岁)、刘培和(72岁)等等,坚持创作至今。他们在“历史与超越——新加坡现代画50年”展出早年近期作品,由新加坡视觉艺术中心创办人刘婉婷策展。


这批画家多是中国移民或土生土长新加坡人,南洋美专毕业或自学自家,有些留学东西方国家。曾任会长的唐近豪指出,画会1980年代起组团访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出国交流长知识求新。


郑志道展出1971年峇迪画《三姐妹》、2012年空间雕塑《焦点》等,显示其创作媒介不拘。邱瑞福亦然,从峇迪画到浮雕,不管画派,只做自己喜欢的心底的东西。孙琴安跨越水彩、亚克力、油画与陶塑,借大自然题材反映内在想法。沈板亮作品从创意书法跨到本土题材水墨画。


雕塑家林龙成用过建筑材料、铜钢等创作写实或写意、人物或抽象造型,也做过反映越战的丝面版画。留学日本的梁其栋爱用白色油彩、几何图形与和平意象。


现代画不仅是抽象画


唯一非现代画会员,曾任新加坡美术馆策展人的蔡荣恩(87岁)指出,不同画家对现代画各有诠释,三四十年来创作也出现变化。从1960到80年代的现代画史应重新审视,乃美术史的部分。


陈彬章指出,现代画不仅是抽象画,而是画家配合当时环境变化,推翻旧有作画观念形式。不少画家觉得画展最大意义是50年逆境里的奋斗精神,刘培和说,反观年青画家昙花一现,全职作画的少。


展览已开始,至11日,早上11时至晚上8时,在新加坡视觉艺术中心(10 Penang Road #01-02 Dhoby Ghaut Green)举行。今天(7月1日)下午3时至5时举行论坛“新加坡现代艺术在近50年的发展”,入场免费,名额有限,报名电话625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