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夫妇陈赛华灌和王若冰 她搞艺术他乐当苦力

艺术家夫妇陈赛华灌(左)和王若冰在碧山公园陈赛华灌互动装置《听起来像》未拆之前合影。(严宣融摄)
艺术家夫妇陈赛华灌(左)和王若冰在碧山公园陈赛华灌互动装置《听起来像》未拆之前合影。(严宣融摄)

字体大小:

《艺伴》每月一期,为你讲述艺术人相识、相爱、相伴的故事。

本地艺术家夫妇陈赛华灌和王若冰,两人在创作的路上相互扶持,充当彼此作品最忠实的第一个观众。他们共用一间工作室,一起收集垃圾,为下一件作品做准备。

访谈约在碧山公园,在陈赛华灌的户外雕塑《听起来像》系列第19作品未拆之前。听这对金牛座艺术家夫妻档陈赛华灌(41岁)和王若冰博士(42岁)互相调侃取乐,想必他们也是这样过日子的。

他们俩都是拉萨尔艺术学院的同学。1997年,在读纯美术(雕塑)文凭的陈赛华灌看到王若冰在做陶瓷,走过去看一眼,觉得没怎么样就走开,不过天天去看,开始慢慢谈话,熟悉起来。当时王若冰在拉萨尔读多媒体学士课程,喜欢泥土的感觉,喜欢种太阳花种草,常在陶艺室做陶艺。两人在2002年自然而然地结婚,现育有二女(5岁和6岁)。

陈赛华灌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笑说:“我就是做苦力,出汗的苦力做了很多年好不好!”

在旁微笑的王若冰说,有些作品身边伴侣帮她很多。比如2016年在滨海艺术中心大厅展出的装置《轻擦地平线》,是她与学生们在新加坡海岸边捡拾垃圾,洗净数千个塑料瓶塑成的装置。塑料瓶一部分用来组成波动的海浪,另一部分用来修补一张在实里达北环线海岸线找到的破损椅子,呈现在高架平台上,面向塑性波浪。

20180412_cultures_artist_Medium.jpg
王若冰在滨海艺术中心的装置《轻擦地平线》(2016),关注海洋塑料漂浮的环境问题。(滨海艺术中心提供)

这10米长装置的技术问题由陈赛华灌解决,包括找出适合的引擎发动机,调整齿轮的扯力度,不断提问,不断解决,展出时不少公众耐心等待每一小时5分钟的塑性波浪起伏。

王若冰说:“这个作品我一人做不到的,这是有艺术家伴侣的好处!哈!”陈赛华灌也说:“卖了20年的苦力也这么开心!”

当然,陈赛华灌创作时也需要帮助。三年前,他受邀在日本福冈展出装置《地球之声》,想听地底下的声音,地球在转动时会发出微微的电力,他思考怎样集中电力才能听到。他将新加坡海峡的地土放在玻璃罐内,通过泥土塑的扩音器发出“嗯”的声音。王若冰帮他找资料,看哪里的泥土比较适合,催他发新闻稿,帮他写新闻稿等等。

从摩擦到融合

夫妇俩也有一起创作的时候,摩擦也很多。王若冰说:“艺术家是自我很强的个体,一起生活还可以,来到创作,摩擦就多。我们每两三年会合作一次,摩擦到没力气,往往忘记了,又再回来合作。一个成品以一个人的想法为主,另一个辅助。”

陈赛华灌说:“我们彼此摩擦到最后,一定会妥协的,甚至摩擦到融合起来。”代表作品就是2008年参加意大利佩鲁贾双人展的《绿色事物》装置。

他们认为夫妻间起口角很正常,但有不满一定要说出来。陈赛华灌说自己个性火爆,但一下子就过去了。王若冰若受不了会说:“你注意一下你的态度。等你气完再讲。”

夫妇也是彼此第一个观众与听众,毫不客气地批评对方想法或作品很差或不怎么样,还会说:“不是我跟你讲,别人不会这样跟你说的”,并在聆听之后不断改进。

20180412_cultures_artist2_Medium.jpg
陈赛华灌和王若冰合作的《绿色事物》之“佩鲁贾景观”装置(2008),参加意大利佩鲁贾双人展。(受访者提供)

艺术家是捡垃圾的

在英国牛津大学获纯美术博士,目前在拉萨尔教美术的王若冰,与全职创作的陈赛华灌在月眠艺术中心共享面积714平方英尺的工作室。

除了收藏作品,他们俩都有收藏癖,王若冰喜欢收集与绿色相关的物件、书本等等,陈赛华灌喜欢收集相机,共有80多台。

陈赛华灌说:“太太拍照拍得比我好,但我比较喜欢拍照。她会问我一次能拍几台相机?用来用去不过那几台。”王若冰说,装置作品展出不时得用一组照片呈现,先有构想才拍。

他们俩都觉得艺术家是捡垃圾的,什么东西都尽量收着,以后随时可以拿来用,这一点有默契。

两年前,王若冰跟陈赛华灌说:“你没时间创作,不要教了”,陈赛华灌辞掉兼职教职,全心创作。陈赛华灌经常受邀出国展览,夫妻彼此得协调带孩子的时间,不会一起出国。

拉萨尔鼓励教师多创作,王若冰五天中有一天可以创作、研究、写论文,又能照顾孩子。乐天派的王若冰说:“带孩子很快乐,可以让孩子们参与艺术。创作、评论都可以继续做,最多慢一点。我们两人都在做想做的事。”陈赛华灌补充道:“太太超厉害的!”

陈赛华灌家里最初不赞成他学艺术。本来他进拉萨尔学室内设计,中途转念雕塑,妈妈开始经济封锁,看儿子连吃三个月的快熟面才心软。陈赛华灌说:“收入不稳定,艺术家是很苦的,但只要喜欢,怎么做都开心。”

王若冰来自中国成都,从事心理治疗的中医师父亲觉得艺术是文人雅事,非常推崇,他现在老是找女儿提问解惑当代装置艺术的种种。

王若冰总结:“我们的人生方向、共识是一样的,苦一点,累一点,但是快乐的。”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