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空交错的成长心得 ——观《小儿子》

《小儿子》剧照。(Jack Yam摄影)
《小儿子》剧照。(Jack Yam摄影)

字体大小:

打在屏幕上的开场白写道:“本剧部分内容与人名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就对了,因为本剧本改编自骆以军的《小儿子》”。我却认为,《小儿子》剧情对某些观众来说,出现雷同不是因为读过同名原著散文集,而是台上再现的正是曾经发生,甚至是仍然进行着的现实人生。

台湾剧团“故事工厂”再次于滨海艺术中心华艺节和本地观众见面。这次的暖心家庭剧《小儿子》,讲述一名失智症老作家与自己的小儿子,在面对自身病情恶化的考验中,如何被迫直视彼此之间多年的心结,修补一段破裂的父子关系。看似严肃的情节,在导演兼编剧黄致凯注入了不少笑梗后,让观众能在一个不过于投入,却又不抽离的舒服位置洞悉重要议题,这是值得一提的。

“时间”是《小儿子》里的一大母题。对健康正常的你我而言,时间自然以流线形式进行着。不过失智症人士因为疾病的关系,时间变成不受控的块状,不定时地跳跃着,让病患长期与现实脱节,久困回忆里。病患身边的家人为了看护他们,时间也因此大幅度被打乱。观众入场除了是在看戏,两个多小时的经历也是一场时光之旅。

剧情的演变本就要是让观众亲身感受时间的干扰,好在有饰演失智作家“罗以俊”的李天柱的演技牵引着,看戏的我们不会轻易在交叉错杂的时空里走失。不管剧情将老作家置入任何时间点,这位台湾金钟奖视帝总能轻易快速地唤出最到位的情绪,全程紧握着观众的注意力去感受捉摸不定的时间感,以及故事的高低起伏。说他在台上的表现最亮眼并不为过,李天柱确实将失智老人一角演得丝丝入扣。

探讨两代人的依存关系

《小儿子》除了让观众认识到看顾失智症患者的点滴,探讨的另一主题,便是一个家庭结构里,两代之间的依存关系。

观众看着失智作者在其衰败的回忆里挣扎,也同步看着他身边的小儿子与伴侣尝试照顾他时所面对的多种挑战。

新加坡作为一个老龄化社会,不少人的父母即便不患有失智症,也都得与年迈父母对调身份,成为父母看护者以及整个家庭的支柱。在这种情形下,自己对人生的期许和憧憬,该做出什么程度的调整与妥协?角色对换过程所产生的一定摩擦,该如何应对与调解?接棒后,又该怎么好好地扮演并胜任新角色?而日后自己成为长者时,会不会无意间成为令孩子皱眉的负担?

种种顾虑实际上都再现于台上的老人、小儿子与伴侣这三人之间的互动,眼熟得让人尴尬不安,却也同时提醒观众时刻对家庭反思的必要性。最后所能得出的合理结论,也和看戏过程时,从眼里落下的那一滴缅怀/委屈/遗憾/动容一般因人而异。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