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米尔诗文配华乐 鼟乐团奏响客工关怀曲

鼟乐团和淡米尔语流行歌手沙比尔携手创作音乐视频,为客工献上慰藉心灵的音乐。(受访者提供)
鼟乐团和淡米尔语流行歌手沙比尔携手创作音乐视频,为客工献上慰藉心灵的音乐。(受访者提供)

字体大小:

为鼓励国人怀着包容心和同理心对待客工,疫情期间鼟乐团陆续推出“筑梦三部曲”,其中有一首与淡米尔诗人巴哈蒂尔的诗篇同名,由音乐制作人兼歌手沙比尔作曲,鼟乐团配乐。这也是淡米尔诗文和华乐的首次跨界。

本地的客工群体受冠病疫情冲击严重,鼟乐团和淡米尔语流行歌手沙比尔(Shabir Tabare Alam)将心比心,携手创作了糅合淡米尔诗文和华乐乐器的音乐视频,鼓励大家对客工敞开胸襟和关怀。

鼟乐团去年刚为观众带来历时四年的制作《承古扬新》(The Forefathers Project),今年遇上冠病疫情,打乱了他们的演出计划。

1106_now_1_Medium.jpg
鼟乐团将南音名曲《八骏马》改编为作品《新走马》,向新加坡建国以来的前辈和客工致敬。(受访者提供)

鼟乐团行政总监杨纪伟说,疫情期间乐团一直在思考为社会做些什么,尤其在看到客工宿舍成为冠病暴发区之后,他们希望能用音乐的力量感染社会,鼓励国人怀着包容心和同理心来对待客工。

自5月27日起,鼟乐团陆续推出了“筑梦三部曲”,包括三部音乐视频“Thedichoru”、《新走马》和《童年》。

“Thedichoru”与20世纪淡米尔诗人巴哈蒂尔(Bharathiyar)的诗篇同名,有“谋食”之意。作品由沙比尔作曲,鼟乐团配乐,旨在向客工们传达巴哈蒂尔对生命的坚持和笃定。这也是他们首次合作,完成了一次淡米尔诗文和华乐的跨界。

羁旅他乡,诗给了我力量

35岁的沙比尔是本地知名音乐制作人兼歌手,由他创作的“Singai Naadu”在2012年的国庆庆典上演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国庆歌曲之一。他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文学和音乐是相通的,而他对华乐并不陌生,熟悉的乐器包括二胡、古筝等等。“我从小就十分熟悉五声音阶的音乐,人们会说这是华族音乐,但这种音乐是我成长的一部分。华乐乐器也是我的乐器,对我来说这很自然。”

虽然人们的生活与客工有距离,但沙比尔相信,我们有许多共通的人性体悟可以通过文字和音乐传递。曾经一度远赴印度为自己的艺术生涯打拼的沙比尔,对羁旅他乡有深刻的体验,他明白独自面对苛刻的陌生环境时,人的内心需要信念和力量,“当时的我孤身一人,我会对自己默念这些诗篇的文字,这给了我力量。”

创作贴近客工处境的音乐

为客工作乐,沙比尔和鼟乐团完全是出于义务。不过录制过程比起往日困难许多,演奏家不能出门,家中也没有专业的录音设备,他们只有短短两周的时间,唯有通过在网络上的紧密合作完成作品。

为了带来原创及贴近客工处境的音乐,制作团队线上采访了几位在本地工作的客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心声。沙比尔透露,作品完成后他们也展示给几位受访客工观赏,收集他们的反馈。

这些与客工的访谈片段都收录在第三部压轴作品《童年》,该音乐视频刚在6月4日上线,参与的客工来自菲律宾、越南、中国、孟加拉、泰国和缅甸等地,在新加坡的各行各业谋职。该曲选自鼟乐团之前的专辑“Stories from an Island City”(城市岛屿的故事),融入了《三轮车》《泥娃娃》“Burung Kakak Tua”“Ikan Kekek”等摇篮曲,由沙比尔倾情演唱,歌词引用了诗人巴哈蒂尔的诗篇“Manathil Uruthi Vendum”(大意为:坚定信念)。

音乐视频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历史片段,展现客工在本地的辛苦劳动。杨纪伟说,历史上新加坡的开埠建国都少不了客工的帮助,新加坡人的先辈们也都是客工,鼟乐团希望在作品中对这些前辈们致敬。

在冠病疫情来袭之前,鼟乐团在被列为国家古迹的天福宫录制了他们的作品《新走马》,该作改编自南音名曲《八骏马》。杨纪伟解释说,选址在天福宫拍摄正是因为当初这里的工程也召集了不少印度客工,如今以新曲搭配旧址,缅怀先人为后人做出的贡献。

鼟乐团的“筑梦三部曲”如今都可以在他们的官方面簿上观赏,观看人数已经破万。沙比尔也同时在社交平台上经营他的音乐企划“Letters”(信),继续为客工群体带来音乐作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