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藏艺术家” 收藏融入艺术人生

字体大小:

艺术家的收藏行为更多是与艺术家朋友之间互换的作品或赠品,或以合理价购买的藏品,充满偶然。来临的“艺术家藏艺术家”展出50名艺术家的50件藏品,媒介多元,大多不为人知,而收藏背后的情谊与故事,更令人感动。

艺术家多少都有收藏,出发点却与一般藏家不一样。艺术家的收藏行为与投资、作品让住家客厅看来更美观,或与窗帘、沙发的配搭无关,更多是与艺术家朋友之间的互换作品,或赠品,或以合理价购买的藏品,充满偶然,洋溢对彼此的爱慕与欣赏。

艺术家王若冰博士(45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形容,艺术家收藏的过程像在沙滩捡拾贝壳,视之为黄金,成为艺术追求与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这样的收藏行为在艺术圈很普遍,却极少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与展览。

去年冠病疫情暴发使艺术家生计与创作受影响,王若冰将盘旋脑里多年的想法付诸策展“艺术家藏艺术家”(Artist as Collector),为艺术圈打气。展览由逗号空间呈献,展出50名艺术家的50件藏品,媒介从版画到录像、雕塑、陶艺、摄影、绘画与装置,主要来自本地艺术家的创作,大多不为人知,而收藏背后的情谊与故事,令她非常感动。

林子毅的小画《生日快乐》作于2020年,挂在赖宇通房间的窗口之上。他们在修读新加坡艺术学院时结识。正在荷兰念书的林子毅从阿姆斯特丹回到新加坡,须在祖父母家隔离14天,住在附近的赖宇通不时骑车将书本、零食与饮料放在箱子里送到他家门口。赖宇通生日时,林子毅画了灯光从窗口透入的小画送他,生日礼物也像外卖送到他家门口。

画家夫妇米连柯·帕瓦奇(Milenko Prvacki)与太太迪莉娅从南斯拉夫移居新加坡一年后,1993年在本地举行首次联展。水墨画家蔡逸溪(1947-2008)来看展,对帕瓦奇的一幅画一见钟情但发现买不起,提议一半用现金,另一半用自己的作品《门》(1992)对换。画家夫妻接受了,与蔡逸溪成为好友,经常一起去旅行。

这种艺术家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相互支持的故事不少。王若冰说,有时候艺术家写电邮给另一位艺术家说好喜欢他的作品,那件作品就寄来了。她说:“通过展览,我们可从中了解艺术家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社群的相互支持与了解彼此所做的事情是蛮重要的。艺术创作被人欣赏的感觉很好。展览是很有意义的。”

藏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4012021art1_Medium.jpg
萨勒·贾帕将艺术家朋友吴一主送的一幅大画《权力结构》改作衣柜的拉门。(受访者提供)

很多时候,藏品成为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华巫印艺术家吴一主、萨勒·贾帕(Salleh Japar)和詹德(S. Chandrasekaran)在1988年联办Trimurti展览时引起轰动,他们自南洋艺术学院毕业时已是好友。王若冰指出,因为住家空间有限,很少艺术家会收藏大幅创作。吴一主感恩贾帕为他的展览撰写艺评,送了他一幅大画《权力结构》(127x202厘米,1991)。贾帕的五房式组屋墙面放不下,灵机一动将画作改作衣柜的拉门以节省空间。尽管吴一主说过贾帕可将画卖掉,但贾帕从没想过要卖。

赵善君与巫思远是任教于南艺的多年同事,成为旅伴、运动伙伴,还与其他同事联办Artists Alliance Singapore艺术组织。画家巫思远12年前就看中了赵善君办公室的一架飞机模型装置《飞行机器》。它在一次联展中展出。在巫思远看来,赵善君的装置集合了时间和情感,就像一首诗引发对春天和重生的联想。这架飞机终于在2018年来到了巫思远的画室里,与其作为伍。

14012021art2_Medium.jpg
赵善君(右)的装置《飞行机器》落户南艺同事、朋友巫思远的画室。(受访者提供)

法国艺术家Gilles Massot移居新加坡多年,带朋友Frank Sylvain去看“比较不乏味”的艺术展——李文的“手工故事”,买了他一件摄影素描,收藏至今。那是1996年,李文出道不久,两人成为朋友,聊的不是视觉艺术而是音乐。

艺术家、策展人许元豪第一次用摄影记录行为表演艺术是1987年,唐大雾在国家博物馆画廊进行《四天》行为艺术,在宣纸上画了带相机的许元豪肖像等等,表演结束后丢弃。许元豪将画卷捡起收藏,而他过后受邀记录唐大雾的行为艺术至今。他为画家村(The Artists Village)1989年到1999年的活动作了记录。

王若冰与亚洲艺术史教授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2013)2010年到北京开会,也去了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现已拆除的画室。艾未未当时坐在一张大桌子后面,样子像大老板,王若冰很尴尬,苏立文调侃“像拜见教皇”。临走时,艾未未送了他们几颗陶瓷葵花籽作纪念。这令王若冰思考:我们须要区别艺术成就和艺术家的个性吗?

2008年发生四川大地震,住在英国牛津的王若冰与陈赛华灌展开捐艺术品的筹款活动。马来西亚艺术家朋友萧奕谋想捐钱与艺术品,说:不如就在20英镑纸钞上签名,让它成为艺术品,若没人买,就当捐钱。陈赛华灌马上掏出20英镑购下这件概念艺术,落户新加坡的画室。两人当时筹得超过千元英镑赈灾。

展览从1月22日至30日下午1时至7时,在吉门营房(1 Lock Road #01-01 S108932)举行。24日及30日下午4时有导览。23日下午4时至5时,在逗号空间面簿页面(www.facebook.com/CommaArtSpace)现场直播公共讲座。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