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延伸阅读:细读韩山元笔下人文社会

字体大小:

20171002_lifestyle_nlb3_Large.jpg
《开门再见山》。

《开门再见山》

作者:韩山元

出版:八方文化

《开门再见山》可说是《开门见山集》的第二集,也可说是第一本纪念韩山元的文集,因为在书本还未出版前,他就因病逝世,直至今年8月逝世一周年后,才由同为新闻工作者的长女韩咏梅代为汇编出版。

韩山元小女儿韩咏红则在跋里这么说:“这本书既是为了纪念他,也是为了让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能继续了解这位新加坡文人、大众教育与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对文化与历史的看法。”

书中收录了韩山元在联合早报《开门见山》专栏中从2012年到2016年的文章,分辑为:“生活感悟”“文史华社”“时事杂感”,以及“山外山”。

最后一辑“山外山”选录的是他早年的几篇作品,反映了童年、青年和壮年时期的韩山元,同时也收录了一篇他的最后遗作《访同济医院张国强医生》。这篇访问稿是韩山元应同济医院150年特刊编委邀约而写,但未交稿他已病倒。

再有一篇《不怕死亡,只怕被遗忘》,说的是作者对纪录片中一名90多岁的抗战老兵的话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不怕战死在沙场,只怕被人遗忘。”这句话让作者联想起他访问过的南侨机工,感叹他们当年离开新马到中国参加抗战,战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表彰;还有星华义勇军在新加坡本土抗战,也不被纪念,而是长期被遗忘。

20171002_lifestyle_nlb1_Small.jpg
《开门见山集》。

《开门见山集》

作者:韩山元

出版:新加坡青年书局

韩山元生前着重研究新马华人与名人史迹。他自年轻时代就开始文艺创作,2004年退休后,就一直为早报撰写《开门见山》专栏及文章,《开门见山集》收录的多半是2004年至2007年写的文章,由青年书局出版。

说到青年书局,韩山元曾提到自己与该书局的缘分,是从半个世纪前开始。由于家就住在青年书局对面的佘街(俗称海南三街),韩山元念中学时就常到这家书店看书。虽然很多时候只看不买,但老板或店员从不曾逐客。

隔了半个世纪,看书人成为书局的写书人,而能写书与常到青年书局看书,充实学识,培养文艺素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韩山元当年对青年书局出版自己写的书,深怀感激。

本书收录了46篇文章,题材涉及人文、社会和史地,灵感多半来自韩山元所接触的人事物。

《杨振宁给新加坡人的忠告》是他在2006年7月10日,听了诺贝尔奖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演讲后,有感而发。他说,杨振宁确实说中了新加坡人的一个大缺点,特别是知识分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可称得上是专家,但是一走出自己的专业范围,往往就显得无知无识,连一些非常普通的常识也缺乏。他也点出新加坡社会缺乏人文关怀,文风疲弱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长期忽视人文教育。

20171002_lifestyle_nlb2_Large.jpg
《从大坡到小坡:新加坡市区掌故》。

《从大坡到小坡:新加坡市区掌故》

作者:韩山元

出版:八方文化

不少认识韩山元的人,都喜欢称他为“山叔”。而喜欢听故事的人,也会喜欢听“山叔讲古”。他就像一本新马华文历史的活词典,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可滔滔不绝地叙述年轻一代或新移民所不熟悉的新马历史、先贤事迹。其中一个他最常讲述的就是“大坡”和“小坡”的故事。

过去,老一辈华人把去市区称为“下坡”。到牛车水、直落亚逸或丹戎巴葛一带,就说去“大坡”;但要到维多利亚街逛书店、到白沙浮买货或到四马路观音堂进香,便说到“小坡”去。书中还记载了其他“大坡”和“小坡”的故事,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