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浊流所著的《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为台湾文学的代表之作,它将台湾人骨血中藏着的不服输与坚忍的海岛性格表露无遗。故事背景设定在日据时期的台湾,讲述沦为“二等公民”的台湾人,在中国受到排日的挤压,在日本成为杂种的代名词,即使在台湾也是次等的待遇,它该何去何从?从作家背景与故事铺排来看,自传色彩浓厚,述尽那一代人的悲苦。
吴浊流与台湾命运
此部小说起稿于1943年,于1945年台湾光复前夕完稿。从写作时间来看,在战争与空袭警报交织之中,涌动着一股冲动的情感,成为作者急忙完成此部小说的动力,他在自序中提到第四篇、第五篇实为冒着生命之险的作品。但是,我认为比起渺小的生命,作者最艰难的决定是要将自己定位为日本人、台湾人,抑或心怀祖国的中国人?从不同角度书写结局可能就不一样。吴浊流设计另一只眼观看日治时期台湾的反面史话,在反复追寻身份的同时,加入国族、民族、种族间的矛盾,这些在普遍华人社会中不曾探究的问题,因着情节的起伏逐渐浮出台面。
再者,吴浊流一再在标题中出现“远涉”“重归”“再会”“重逢”“初醒”等词,除了展现主角漂泊如浮萍的命运之外,也透露自己在告别每一个地方时的无奈。日本著名作家尾崎秀树曾说:“读过这篇长篇的人,一定会在胡太明的痛苦里发现自己的痛苦,在胡太明的快乐里找到自己的快乐。”这句话赞誉吴浊流拥有小说家的观察力与史家的洞察力,即使在70年后的今天,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论调依旧缠绕着千万个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我们可以说吴浊流的那一只眼重现了日殖时期的真面目,同时也呈显当今台湾在夹缝中生存的常态,充分表现政治寓言的小说类型。
逆袭的“疯子”
故事中的主角“胡大明”自幼生长在纯朴的乡间,因饱读诗书成为中国经史的崇尚者,一辈子奉行儒者风范;为了冲破次等的迷障,旅日留学回台后欲投身教育界,却因身份而无法谋职。辗转到了南京就任中学教师,度过一段光辉灿烂的时光,再度因政治斗争,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而软禁,越狱逃回台湾。当时皇民化运动下的台湾,对于“纯种”的标准极高,他的抱负与梦想跟随着砍伐的樟木、制糖的轨道一起烟消云散。他的仕途、爱情、家庭无不被环境“压制”,例如曾暗恋一位日籍教师内藤久子,欲鼓起勇气告白时,却被对方说:“我跟你是不同的。”落下一句话终结了一场初恋,也打醒太明的幻想,日本人与台湾人永远不可能平等。
小说中极尽描写命运与历史、政治的纠葛,被摆布的人生使太明成为权力斗争下的牺牲者。更加惨烈的是,周围的教员、官吏、医生、商人、保正、模范青年,皆被歪曲的思想影响,而清醒的他并非事件的独宠者,反而成为多人眼中的“疯子”,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下场就是受尽千辛万苦之后永远离开成长的家园。
这个“孤儿”在今日依旧追求着精神上的寄托,有梦想也有憧憬,即使天空依然是灰色的,但它仍期盼乌云散去的那一道光芒,能使这条船继续乘载着历史的重量升上遥远的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