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书写与社会思维 ——读七等生《沙河悲歌》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一位作家最好的训练就是不愉快的童年,台湾作家七等生自幼因父亲失业而贫困,再加上求学不顺利,恋爱的挫折,种种求生的挣扎和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的内心世界,唯有文学艺术可以救他脱离苦海。因此,他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牢笼,比喻为眼前所见的现实世界。他在回忆性的散文《我年轻的时候》带有解嘲意味的说:“悲剧性的灵魂都是来自遗传,不快乐是我的宿命”,而这种心灵被囚禁之感实际上也是台湾人,甚至现代人内心囹圄的深刻反映。


《沙河悲歌》是他在1976年的创作,小说主角是一位叫做李文龙的乡村乐器吹奏师,他一生对吹奏艺术有无限的热爱与追求,但是却屡遭困难与挫折,忍受传统观念的轻蔑和病痛的折磨,最后吐血而亡。有学者认为李文龙是七等生的大哥刘玉明的化身,小说以二战后台湾处于变革时期的现状为背景,通过李文龙在沙河边一晚的回忆,详细描绘醉心于吹奏技术的男子,漂流于酒家和叶德星歌剧团演奏,周旋在三个不同的女人之间,逐步走向衰败的命运,随着以边缘人姿态出现的李文龙形象的树立,体现七等生对边缘人心态的把握及深刻的感悟。


悲凉的小人物
七等生小说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命运,他在《我爱黑眼珠》里写下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李龙第是一个“吃软饭”的,他没有工作,只能靠妻子外出工作挣钱养家,有一天他和妻子约好去看电影,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水灾让他救助一名生病的妓女。他对这名妓女的悉心照料被妻子看到了,妻子为了游到对面找他而被洪水冲走,而他把妓女送上车之后才决定去寻找妻子。小说里说明当人们面对如同死亡般的痛苦时,如何冷静自持和思考生命的意义。这实际上是一种寓言性的书写,说明着尽管现实无情,他们仍执着的追求,致力于对现实的改造;另外一篇则是发表在《文学季刊》的《精神病患》。主人公赖哲森是一个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因为忍受不了现实的种种困境而发了疯,进了精神病院,但精神病院其实“也是一个被束缚和支配的领域,为怜悯而被迫困进一个更狭小的世界,这种天地将不能寻觅些什么价值,显然脱离了真实和自由,最后只有窒息而亡的结果”。赖哲森在精神病院度过了20个年头,最后投海自杀,他似乎想把生命交给广阔自由的大海,但却被鲸鱼吞噬,最后仍然葬身在更狭小肮脏的空间;《沙河悲歌》意味着矛盾的尖锐复杂和不可克服,因为人期待实现的东西总是超过他能得到的,而且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