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悦读@NLB

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开播! 苏章恺 “舞榭歌台,前生今世”

字体大小:

本地歌台文化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末,歌台演出一路走来,历经无数变迁却依旧展现无穷生命力。7月3日(星期五), 娱乐文史研究者苏章恺将分享新加坡的歌台表演文化史。

Posted by Lianhe Zaobao 联合早报 on Thursday, July 2, 2020

今天晚上(3日)开讲的第34场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邀请到新马娱乐文史研究者苏章恺二度参与,讲解本地歌台过去几十年来的嬗变。苏章恺在名为“舞榭歌台,前生今世”的这场早报悦读@NLB线上讲座中,将谈到1942年新加坡最早的一家歌台“大夜会”,讲述本地歌台那些年那些事。苏章恺去年12月曾受邀上早报悦读@NLB讲座主讲“王沙野峰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这次是他第二度开讲。

NLB_#34_20200703_苏章恺.jpg
新马娱乐文史研究者苏章恺(右)因研究庄雪芳(左)、王沙与野峰的缘故,而涉猎本地歌台文化。(档案照)

歌台是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有其特殊意义。新加坡歌台文化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末,那也是许多中国歌舞团南来献艺的年代,战乱期间,艺人都无法回国,有些选择留在新加坡,从而造就歌台文化的前身。

歌台文化随时代改变

歌台演出在声色光影下一路走来,从黄金时期走到低谷,又从低谷得到转机,历经沧桑变化后,在新时代以新面貌出现。

NLB_#34_20200703_苏章恺.jpg
本地早期歌台代表人物——王沙(右)和野峰。两位艺人都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当按照)

苏章恺说,这些年来,本地歌台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一直有所变化,其中经历了高低起落的发展和变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歌台文化,例如1950年代初的歌台,文化底蕴较深,有合唱、大合唱,甚至上演曹禺名剧《雷雨》等话剧,因此吸引了很多文教界人士前去观赏,观众中就包括了报社编辑、学校校长、教师等文化人。1970年代一度兴起流动歌台,因中元会、商会的邀请而设,因为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所以称为“流动歌台”。八九十年代随着甘榜的大量消失,组屋区的规划、形成,歌台又有了不同的变化,形成了草根性较强的表演。

NLB_#34_20200703_苏章恺.jpg
歌台是本地很独特的娱乐文化,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档案照)

本地歌台后来为了迎合小市民,渐渐走向通俗化,甚至给人低俗的感觉。2000年初期,歌台一度往下坡路走,歌台艺人在当时也被认为是“路边摊”艺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本地导演陈子谦执导了一部以歌台为题材的电影《881》,使到人们又关注起歌台文化,也使到歌台文化有了转机,吸引了不同阶层的歌台观众。

苏章恺说,因为疫情的关系,歌台也进入了摄影棚、直播间,至于在摄影棚录制的直播秀,直播歌台会不会成为歌台的新常态或是新趋势,这就要拭目以待了。

NLB_#34_20200703_苏章恺.jpg
歌台文化经历长时间演变,现在也走摄影棚登上直播秀,通过社交平台屏幕走向更广大的观众群。(视频截图)

早报悦读@NLB活动受冠病疫情影响暂缓多时,这次继续以录播的形式同读者见面,希望能在阻断措施期间,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

NLB_#34_20200703_苏章恺.jpg
娱乐文史研究者苏章恺,对本地歌台的起落兴衰发展演变了若指掌。(陈渊庄摄)

题目:舞榭歌台,前生今世
日期:7月3日(星期五)
时间:晚上7时
主讲者:苏章恺 娱乐文史研究者

*请上面簿搜索“联合早报”页面并点击关注,然后在节目开播时段上网观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