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2013年,池田大作和王蒙通过书信对谈,主题为“赠给未来的人生哲学——凝视文学与人”。本文为第十一回下半部。
王蒙:学习是度过逆境的最好方法。恰恰是逆境能提供最好的学习状态,就像患病能提供保养改善身体的最好机会一样。逆境的特色是许多事情做不成,正好聚精会神地学习。陷入逆境等于保送到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班。
池田:也可以说,学习是自己向世界敞开的表现。深刻地了解对方,尊重对方。这里会产生宽容、和谐、友情。以学习为粮食,有新的前进、创造。
池田名誉会长:王蒙先生在《我的人生哲学》中写道:“学习是我的骨头,学习是我的肉(材料与构成),学习是我的精气神,学习是我的追求、使命、奋斗。”
“我恍然大悟:我的最大特点,我的贯穿平生的身份不是别的而是学生。我是学生。”
“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
老龄社会是更致力于生涯学习的社会。继续学习,能把人生的时间用在价值创造上。人生前辈的丰富体验和智慧对于下一代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也应该把很多共有的东西,谈一谈,传之后世。
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的2008年,东京富士美术馆举办《大三国展》,展出了威风凛凛的关羽读史书《春秋》而沉思的绘画。
根据《正史·三国志》,刘备说:“勉之,勉之”、“益人意智”;曹操夸奖:“长大而能勤学”,“老而好学”;孙权赞叹:“人长而进益”。
这里记下了统帅国家的王公武将们在繁忙中竞相学习、增长智慧的情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价教育的创始人牧口常三郎第一任会长跟日本军国主义战斗,身陷囹圄,进行了壮烈的斗争,73岁死在狱中。去世前一个月,他从狱中给家属的信里写道:“在精读康得哲学。”
我恩师户田城圣第二任会长去世之前,天天在病床上问我在读什么书,说:“我读过《十八史略》哟!”,给我讲中国历史。
他们把创价教育“不断学习”的基本精神留传后世。
王蒙先生:刚才池田先生讲的创价学会草创时期领导人牧口常三郎先生和户田城圣先生的事迹很感人。
重视学习就是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力量。这在精神的成长、丰富、进取、追求完善上不可或缺。
孔子说颜回:“惜乎!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有进无止,这就是学习的精神。
中国有句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也是这个意思。
不进则退,这是学习的特点。放松了学习,停顿了学习,原有的知识、学问、记忆也会渐渐褪色,原有的本领、技巧也会因长期搁置而生疏退化。至于心应该是平原走马,自由驰骋还是要聚拢净化,静如止水,则是一言难尽的复杂问题。中国的古语强调静笃,不强调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个缺陷。
至于我个人有此认识与实践,原因之一是我人生命运的起伏。我发现,在我的精神生活中,能够无条件地坚持下来,较少受到干扰压迫歪曲的活动,莫过于学习。我时时具有的快乐莫过于学习,我绝少徒劳无功。绝少无功反而成过的精神活动也是学习。
例如在新疆,文革期间写作停止,社会活动停止,一切有益于社会与青年的文化事业都不能参与,但是我使之变成我学习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的良机,进而学习西域学、伊斯兰学、中亚细亚学。我甚至觉得逆境是学习的充电良机。
学习是度过逆境的最好方法。恰恰是逆境能提供最好的学习状态,就像患病能提供保养改善身体的最好机会一样。逆境的特色是许多事情做不成,正好聚精会神地学习。陷入逆境等于保送到名牌大学的研究班。逆境还有利于自我反省,有利于谦恭自问,反求诸己,从善如流,知耻乃勇。有什么东西比学习更能让人感受到自己的精神能力、精神发育、精神优势呢?谁又能抹杀掉一个人的精神积累,精神瑰丽与精神的坚强乐观呢?
中国现今有一个说法,叫“构建学习型社会”。
我认为这个思想最早的渊源出自孔子。《论语》开篇就是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反复地讲学习的重要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说,只有学习才能达到文明与幸福人生的目的。
孔子强调自己不是圣人,不是生而知之者,靠的是学习。孔子最关心的是世道人心。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仁义与忠恕的善良之心。
所以他强调“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吾师”,还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些教导至今仍无可置疑。
池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我深深铭刻在心的话语。
其实,恩师户田先生在战前经营学习塾,以实践创价教育,名字就取自孔子的这句话,叫“时习学馆”。恩师也是优秀的教师,是数学大家。他把“时习学馆”的教材汇编为《推理式指导算数》,当时畅销100多万册。
继承恩师的精神,创价大学有名为“时习馆”的学习、研究设施,创价学园也设有学生自习用的“时习馆”。
孔子在世的春秋时代是周王朝衰亡,诸侯争霸的战乱时代。
孔子在失序的动荡时期以正确的政治为目标,呼吁兴隆教育。日莲大圣人也再三言及孔子的思想和苦难的人生历程。
王蒙先生举出的话语之外,我喜好的孔子的话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有教无类”等。
从中能感受到对人的信赖和敞开的心。
也可以说,学习是自己向世界敞开的表现。深刻地了解对方,尊重对方。这里会产生宽容、和谐、友情。以学习为粮食,有新的前进、创造。
前面提到的领导儒教复兴的杜维明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教授)强调通过对话学习的态度之重要:“所谓对话,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以充实自己,能加深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批判的难得机会。”
在这个意义上,学是光,无学是暗。“继续学习”是照亮人生和社会的光源。随着年龄有新发现,加深智慧,是长久学习下去才能得到的喜悦。
王蒙:各国专家已经屡屡指出,年龄并不是学习和创造的障碍,恰恰是软弱的人才计较年龄、身份(退休还是没有退休等)、听力视力记忆力的状况。
学习本身就是精神的健身操练,就是对于衰老的延迟与对于自己精神能力的信念。高龄了,也许影响你主管事务,影响你出差、应对紧急情况,但是不会影响你的学习。如果你年轻时能够平均一小时读100页书,现在只能读10页了,这又何妨?
学习也是安慰,是老年人的朋友,是视力退化的人的指路灯光,是听力退化的人的助听器,是老而弥坚弥强的人的平台。
池田:确实,学习没有退休。人只要活着,就要继续学习。而且,更深地注视人生、使之充实的学习很重要。
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是可以让人学得更广更多、创造价值的时代。
当今走进了社会也继续学习的人增多。各种学习班、函授教育、广播大学等学习机会变得更加广泛、充实。
令人高兴的是,在创价大学函授教育系学习的人数已达到日本第一。自建校之初开放校园,为市民举办的公开讲座,听讲的人已累计35万。
有人为取得教师等资格而学习。有青年经过反复摸索,重新学习,挑战新出路。有中年人或妇女基于很多的人生经验向学问挑战,进一步充实人生。很多老年人也寻找学习的乐趣,踊跃参加。
为了今后要学习中国文化的人,想问问王蒙先生,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好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王蒙:这不好说。从文化的视点来看,在东周先秦时代,哲学思想、文化思想、诸子百家兴起,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格局。这个格局至今尚未完全突破。
现在谈中国文化,必须从孔孟老庄、诸子百家谈起。而且,没有比这些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格局。可是,要说喜欢哪个时代,这个时代又是很糟糕的时代。盛唐文化比较好,完全是比较而言。盛唐有靠军备武装来统治的背景,但我觉得宋朝文化的发展很精彩。对于我们写小说的人来说,明清小说令人佩服。
池田:刚才您说的唐、宋、明、清文化,日本也得到巨大的恩惠。
唐与波斯、阿拉伯、印度、中亚、东南亚、东亚等形形色色的人、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在一起,是世界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开放文明”的时代。
其中,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文化发展蓬勃,也是众所周知。佛教,尤其《法华经》,是唐代文化兴隆的源泉之一。敦煌艺术是一个代表。
关于唐代的“开放文明”,和饶宗颐先生交谈时,他这样说:“能够流传至今,发扬光大成伟大的艺术的,必然是能兼收并蓄其他民族、国家文化艺术之优秀组成部分,而不是排斥他人,自高自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主张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都不要排他,而要互相学习、融化,然后不断创新,才可以创造推进人类更新更美的艺术。”
中国文化这种生动有力的开放风气不也是一个魅力吗?
而且,在苦难时代中涌现伟大创造力的人们轨迹也多值得学习。
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吟咏:“诗情剩向穷途得,蹭蹬人间未必非。”
触及这样鲜活的人学,大概也是学习丰饶的中国文化乐趣之一。
王蒙先生对世界文学也有很深的造诣。世界文学中您最喜欢的作家是谁,最喜欢什么作品?
王蒙:太多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喜好俄国文学是因为过去俄国的一切跟我们中国人的经验密切相关。
还有,法国的巴尔扎克、梅里美、雨果。
我人生中最不愉快、最困难的时候,即在上世纪50年代的政治运动中落马的艰难时候,读了狄更斯的《双城记》。社会大变动、大革命的时候,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我觉得这个狄更斯肯定是我的知音。
日本的《源氏物语》我也很认真地研读,因为世界公认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源氏物语》。
池田:王蒙先生提到的世界作家、作品,很多被世界各国人们阅读,给他们“精神滋养”。
我青春时代也爱读雨果的《悲惨世界》,有一段非常喜欢:“光明使人健全,光明使人辉煌。所有亮丽的社会光辉产生于科学、文学、美术以及教育。造就人,造就人吧。”
教育之光使人光辉灿烂,给未来带来希望。
所以现代也是更需要搞好函授教育、成人教育、生涯教育的时代。
王蒙:教育非常重要。
中国的发展很快,各方面的人才很需要补充知识,训练技能,培养符合现代文明、社会所要求的品质。
“活到老学到老”,这个话太重要了,就是说,只有死亡才能结束学习。
池田:创价大学讲堂舞台帷幕上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这是学习探究精神的象征。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师徒交谈的场面置于中央。
柏拉图说:“灵魂的状态是通过运动的学问、练习获得并维持学识,变得好起来,而由于静止的非学问、非练习,不仅不学习,还忘了学过的。”
如王蒙先生所言,学习是精神运动,把人变好。
亚里斯多德也道破:学习是最大的快乐,“学习包含恢复本来状态的行为”。
可以说,学习是满足本来自己身上存在的求知性格,引出智慧和力量的行为,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崇高权利。
(本文原刊明报月刊2017年8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