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后的凝视 重启观看之道 ──阿巴斯的遗作《廿四格》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廿四格》光是第一格,便已牵扯出这一连串关于观看之道,关于媒介性的反思,委实是不简单的。


观看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的遗作《廿四格》(24 Frames,2017)时,脑海不断闪出一个字:animation。这里所指并非名词意义的“动画”,而是动词 to animate的意思:启动,即事物处于静止状态时因遭逢刺激进入动感状态的过程。


以阿巴斯早期的作品《何处是我朋友的家》(Where is the Friend's Home,1987)为例,片子开头一群小孩在学校上课,主人翁回家后发现他拿了隔桌同学的作业簿,担心同学若没有完成当天的功课,隔日将被老师惩罚,于是出门寻找同学的家。整部影片基本上就是拍摄主人翁幼小的身躯如何翻山越岭、四处问路,俨然一部跑步版的山路电影;而启动情节发展的,正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前提或根基(premise):一本错拿的作业簿,一颗关怀同学的赤子之心。光就编剧的角度而言,这种简单与单纯,已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